革命烈士王元甲——英雄出少年 丹心照汗青由于历史原因,王元甲的烈士身份长期未能确认。直到1989年1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王元甲才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如今,他的事迹已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教育和国防教育的生动教材,激励着一代代青少年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革命烈士王嘉树——天地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王嘉树牺牲后,被安葬在田桥村。追悼会上,上千群众自发前来为烈士送行。泾口区民众在王嘉树的坟前用青石立碑,称他“人虽永逝,浩气长存,功在国族,恩及黎庶,泾口区民有口皆碑”,赞扬他是为国为民“不顾家、宁舍己”的英雄。为纪念烈士,1945年3月,淮安县政府将王嘉树生前工作战斗过的原泾口部分地区单独划出,成立嘉树区以示追忆,这一区名一直保留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
沈坤和丁士美沈坤、丁士美中状元的时间相隔18年,纵观他们在人生、科第、仕途、学问、德行等方面的经历,却有着颇多相似之处。他们不仅对后世学子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我们今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参考借鉴的样本。
凌桥十二烈士——胆壮气豪惊天地 浩气长存昭后人新中国成立后,淮阴县委、县政府又竖立“凌桥十二烈士纪念碑”,由张震将军亲自题写,供后人瞻仰凭吊。2011年清明,因慰烈工程建设需要,凌桥十二烈士墓迁至刘老庄淮阴区烈士集中安葬区。如今,烈士们的英勇事迹依然在激励着后人,他们所展现出的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熠熠生辉,成为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车桥战役”载史册 “高杨大捷”壮军威翻开淮安市档案馆珍藏的1944年1月至6月间出版的《淮海报》(影印版,下同),这一时期的战斗报道显著增多,无论是淮海抗日根据地还是全国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场,都是硝烟弥漫,风起云涌。而从《淮海报》传报的一则则捷报里,我们仿佛听到“反攻”号角正在吹响。
从寒门举子到封疆大吏:吴公祠里的逆袭密码清代共有9个可以称为封疆大吏的总督,即东三省总督、直隶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湖广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闽浙总督、两广总督。吴棠担任过其中两个总督,足见其能力不凡。不过,他只是举人出身,不是进士出身,能担任总督这样的高级别官员实属难得。
开荒生产保丰收 布雷荡寇抓敌特民众身上展现的抗战精神,同样感天动地。1943年11月28日出版的《淮海报》在第二版刊发的新华社晋察冀电讯稿《晋察冀太保岭村民 砂子洞内英勇杀敌》,讲述的正是太保岭村民白玉宝和姐姐带领躲藏在村西砂子洞的70多位村民,以石头作为唯一的武器,顽强斗争、英勇斗寇的真实故事,其“一人拼命、万人难当”的英雄气概,让我们既为之震撼,更深受教育。
革命烈士吴师孟——烽火中建兵工厂 硝烟里铸英雄魂抗日战争时期,为保证部队枪支弹药供给,时任新四军第二师军工部部长的吴师孟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建立兵工厂,造枪造炮供应前线,最终积劳成疾病故。
革命烈士刘治国——浩气千万丈 威震敌胆寒刘治国是抗战时期牺牲在淮涟大地上级别最高的指战员,其英名被镌刻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供后人缅怀。他的事迹,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历史长河中。
大胡庄八十二烈士——气壮山河 名垂青史时光流转,历史不会被遗忘。1986年,淮安县政府在烈士的牺牲处建造了“大胡庄战斗纪念塔”。新四军3师8旅政委吴信泉亲笔题写了“大胡庄战斗八十二英烈永垂不朽”的碑文。2012年,省民政厅将大胡庄八十二抗日烈士陵园建设列入江苏省“慰烈工程”项目,拨款重建。2014年大胡庄82烈士遗骸被成功挖掘,迁入烈士陵园。2018年大胡庄八十二抗日烈士陵园纪念馆重装开放,以崭新面貌示人。如今,每到清明节或烈士纪念日,前来瞻仰悼念的各界群众络绎不绝。
革命烈士丁澄——烽火江淮 初心永恒淮安县抗日民主政府为纪念丁澄,将席桥乡命名为丁澄乡,将第十一区命名为丁澄区,新四军三师政治部1943年9月编印的《大会纪念册》,将丁澄的名字录入其中。
革命烈士徐世奎——英雄血洒龙王山 丰碑永驻军民心盛夏时节,记者一行驱车沿盱眙县龙王山水库大坝一路前行,道路两旁苍翠挺拔的松柏如同英勇的革命战士般静默守护。龙王山脚下,巍然矗立的龙王山战斗纪念碑格外醒目。在此牺牲的革命烈士徐世奎之墓立在一旁,由胡服(刘少奇)题写的碑文向世人诉说着那段难忘的战斗岁月……
车桥战役——华中敌后抗战史上的光辉一页车桥镇是联系苏中与苏北的枢纽,居淮安、阜宁、宝应3县交界处,也是日军第六十四、第六十五师团的接合部,四周筑有大土围子,驻有伪军1个大队600余人,大土围内东南角的小土围由日军40余人驻守。粟裕决定集中5个多团的兵力,由副师长兼副司令员叶飞担任前线指挥,采取攻点打援战法,夺取车桥及其周围地区。
军民奋起反“扫荡”,淮海报社再“雄起”尽管这一时期的《淮海报》依然是通过手刻蜡纸、油印出版,特别是现存于淮安市档案馆的这一时期出版的《淮海报》,只是影印版,所刊发的报道字迹大多已模糊难辨,然而,我们在仔细翻阅这些影印版《淮海报》的过程中,并非一无所获。
革命烈士孙汉文——信仰如光 薪火相传孙汉文,1909年农历二月出生于淮阴西坝。1925年,孙汉文在淮阴县西坝盐务运商小学聆听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恽代英的演讲。那场激情澎湃的演讲,如同一束强光,穿透黑暗,让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种子在孙汉文心中生根发芽。
探访东长街走过淮安区这条入选江苏省第二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的街道,你会发现,东长街如同一棵大树的主干,两侧的街巷则像枝桠般延伸出去。令人惊喜的是,这些街巷中不仅充满了生机勃勃的烟火气,还有众多名人故居、红色景点等散落其中。
叹水浒,龚开妙笔赞英雄——洪泽湖与古典名著《水浒传》《水浒传》是我国人民最喜爱的古典长篇白话小说之一。其产生于明代,是在宋、元以来有关水浒的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由作者加工整理、创作而成的。全书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悲壮画卷。作品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成功塑造了鲁智深、李逵、武松、林冲、阮小七等一批英雄人物。小说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革命烈士章守阳——暗夜里的灯塔 风雨中的磐石他是章守阳,又名张群、章群,1913年出生于涟水县原北集乡。他多才多艺,毛笔字写得好,经常写抗日标语拿出去张贴,还到集镇上宣传抗日。在郭下庄进行抗日演讲、演抗战戏时,他男扮女装,惟妙惟肖,吸引民众围观,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
革命烈士朱洪滨——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朱洪滨原名朱滨,涟水县岔庙镇穿心庄人,1920年11月出生。他自幼勤奋好学,10岁开始读小学,17岁凭借优异成绩考入省立扬州中学。抗战爆发后,他毅然弃学回家,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并于1938年春加入涟水抗日同盟会。此后,他跟随抗盟宣传队频繁深入农村,通过集会演讲、文艺演出、散发传单、张贴标语等方式,积极宣传抗日救亡思想。
革命烈士朱前——壮志未酬身先死 忠肝义胆永流芳朱前,原名朱贯义,1916年出生于涟水县余圩乡的一个农民家庭。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国民党当局消极抗日的态度令朱前等爱国人士深感愤懑与苦闷。1939年2月,中共苏皖特委派遣人员来到淮涟地区,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这让朱前看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毅然投身抗日洪流之中。1940年,朱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