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安这片浸透热血的土地上,镌刻着五湖四海英烈并肩战斗的足迹。来自四川的王嘉树,将23岁的青春永远定格于此,用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
王嘉树,1920年出生于四川乐山一个盐商家庭。他7岁入学,勤学好思,后辍学,15岁随其叔赴重庆当学徒。少年王嘉树遭受残酷剥削压榨,目睹旧社会丑恶现象,提笔写下了反抗檄文《黯淡的天空》。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王嘉树深受《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感召,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考进西北青年干部训练班,于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他转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一分校,移驻晋东南太行山区。1939年9月王嘉树从抗大毕业后,先后在河北任《冀南日报》特派员、在盐城任《老百姓报》主编。
1942年,王嘉树任淮安县抗日民主政府苏嘴区区长。1943年,他被调到泾口区任民兵大队大队长。抗战期间的泾口,辖23个乡,有近10万人口。但当时的泾口已属敌占区,日伪军经常侵扰掳掠、突袭“扫荡”,群众长期受反动宣传影响,对党的政策缺乏了解。淮安县委数次派干部开辟泾口区,均没有成功。
临危受命的王嘉树深入动员广大民众,组织实行“二五”减租、“四六”分收。他热情宣讲抗战胜利的光明前景,走到哪里,工作就做到哪里,深受群众欢迎。很快,拥军参军、征粮借粮、救荒度荒、减租减息等各项工作迅速打开局面。不到半年,全区百分之九十的乡保被人民政府控制。同时,王嘉树全面总结工作成效,撰写了《从黑暗到光明——略谈淮安泾口区的开辟》,并发表在《盐阜报》上,为其他片区的敌后开辟工作提供了参考借鉴。
王嘉树富有战斗能力和经验。他积极进行抗战宣传,组建抗日武装,在各乡建立抗日联防大队,成立了市河大队(又称泾口游击队)并兼任队长。这支游击队有一百三四十人,划分为四个分队。王嘉树经常主动出击,组织小分队深入敌后袭扰,屡次以弱胜强,有力地打击了土匪势力,瓦解分化了地方日伪,泾口区抗日反“扫荡”斗争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
王嘉树在泾口区取得的巨大工作成效令敌人惶恐不安。被痛打镇压的敌伪怀恨在心,采取卑鄙手段收买叛徒。1943年9月16日,因叛徒出卖,掩护战友突围的王嘉树寡不敌众,在一阵激烈搏斗后不幸身中数刀,壮烈牺牲。
王嘉树牺牲后,被安葬在田桥村。追悼会上,上千群众自发前来为烈士送行。泾口区民众在王嘉树的坟前用青石立碑,称他“人虽永逝,浩气长存,功在国族,恩及黎庶,泾口区民有口皆碑”,赞扬他是为国为民“不顾家、宁舍己”的英雄。为纪念烈士,1945年3月,淮安县政府将王嘉树生前工作战斗过的原泾口部分地区单独划出,成立嘉树区以示追忆,这一区名一直保留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
■记 者 徐 薇 通讯员 徐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