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冤韩信《资治通鉴·汉纪》曰:“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西汉开国功臣淮阴侯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是秦汉之际一流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他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和悲剧色彩。历代文人学士或颂其军事之才,或慕其仁义之德,或忧其不世之功,或哀其身后之名。北宋文学家张耒(1054年—1114年)则将自己对故乡淮阴的一片深情,贯穿于吟咏韩信的诗文之中,怜惜他的凄惨遭遇,并为他的千古奇冤极力辩白。
时光和运河一起静静流淌3月3日,改编自作家徐则臣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同名电视剧《北上》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电视剧里运河边六户人家三代人的命运交织,展现了对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剧中青年人奋斗打拼的故事也吸引了青年学子的目光。该剧火热播出后,“作者的原乡”“花街在地性”“文学地理”……在淮阴师范学院的青年学子中引发广泛讨论。因此,本期《安澜周刊》花街版邀请淮阴师范学院部分青年学子一起讨论。
花街畅想
千年龟山千年梦苏轼、米芾来的时候,头发有些凌乱,像他们别致的书法,那是淮河和洪泽湖交汇之处的风吹的。风真大。河边的芦苇一片又一片,受了风力,像摇头晃脑的诗人,带着岸边草木的味道,带着水底鱼虾的呼吸,向左摇,向右摇,藏在里面的各色水鸟被摇醒了,纷纷飞向阔朗的天。
运河浪花中的青春回响——评电视剧《北上》《北上》以一种极具巧思的方式拉开了历史的帷幕。1901年,意大利人小波罗考察运河,与翻译兼向导谢平遥搭乘木帆船沿着运河北上,这一黑白画面宛如古老的时光印记,一下子将观众带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2000年,谢望和与运河子弟们及干散货船出现在波光粼粼的运河上,两个不同时空的场景对比,恰似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这不仅是代际文化基因的延续,更是千年运河文化无声却有力的传承。
温情居民点在我的印象里,这个片区,说好听点叫“居民点”,其实称之为“棚户区”倒也恰如其分。离开居民点已经二十多年,每每想起,记忆之手就会轻轻打开珍藏在我心底的那本泛黄的相册,把一幅幅黑白分明的老照片推送到我的面前。
油菜花开——吴运铎在金湖小朱庄的峥嵘岁月如今,在金湖吴运铎实验学校,新生入学“第一课”是参观吴运铎纪念馆,观看《吴运铎》故事片,阅读吴运铎先进事迹校本教材,然后撰写观后记和读后感,革命传统教育已经融入了学校课堂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吴运铎把献身党的事业作为毕生追求,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刻苦钻研、勤奋工作,他的事迹潜移默化地引领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诗中淮安古诗词里的淮安,是山川形胜的汇聚地,是烟火人间的修罗场,也是文人墨客情感的寄托所。它承载着岁月的繁华与沧桑,从自然风光到市井百态,从文人雅趣至民生疾苦,都被封印在这一行行诗句中。时过境迁,当我们重读这些诗词,淮安往昔的风华仿若重生,在历史的深处熠熠生辉,持续散发着迷人魅力,召唤我们去探寻更多被岁月尘封的故事。每一首诗词都是一颗璀璨的星辰,汇聚成淮安历史天空中最耀眼的星河,供后人仰观、遐想、沉醉。
“顺利号”经商往事对于镇江—淮安徐姓家族这一分支来说,镇江丹徒是原乡,淮安河下的河北大街是归宿。我的祖籍是镇江丹徒。当时,我们这一支徐姓族人除了在丹徒拥有一处较为殷实的产业,还乘船北上闯荡,沿着运河来到淮安扎根,创办了一家颇具规模的商业企业。
赵进:世上什么花儿最美一花一世界,春桃、夏荷、秋菊、冬梅,千娇百媚,争奇斗艳,或一枝独秀,或百花齐放,花容花品暗香四溢。也许,在酒花绽放的飞花令中,世上本没有最美的花,但只要心中有美、心里有爱,只要不花心、不花眼地寻觅,相信定有最美的发现,让心花随之怒放,甚至看见永恒的美丽,听到花开的声音。
崔溥“北上”,古代朝鲜官员感叹淮安是“东南重镇”淮安府自明朝初年就是连接南北漕运的重要城市,“过自南渡门而北至淮河”,其间有“钞厅”“工部厂”“常盈仓”“漕运府”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钞厅”即榷关,是征收民间商税之所;“工部厂”是明朝用于存贮加工建材的地方;“常盈仓”是存贮和转运漕粮的粮仓;“漕运府”则是明朝政府特设于淮安的管理漕运事务的重要职能机构。如此众多的政府职能部门集中设立于淮安境内,足见当时淮安是全国举足轻重的运河之都。
淮安何以运河之都,寻味淮扬,西游记的前世今生《淮安何以运河之都》荣获第二届“人文社科之光”社科普及短视频大赛(江苏赛区)一等奖,《寻味淮扬》《西游记的前世今生》荣获第二届“人文社科之光”社科普及短视频大赛(江苏赛区)三等奖。
归来仍是少年——电视剧《北上》的青春舞曲徐则臣来到淮安这个运河边小城的时间在20世纪90年代。他在淮安度过了几年求学、工作的时光。回顾创作历程,淮安这座城市在其文学创作中占据重要的“原乡”位置。徐则臣对于第二故乡淮安的情感非常复杂,他以运河边的故事为背景,写了一部又一部“水边书”。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北上》,就是作家主动将淮安、运河以及国家的历史命运相连接而去构建的宏大叙事写作,但是在这样的宏观体系里,徐则臣仍然不忘书写个人的鲜活生活。
舐犊情深——周恩来呵护新安旅行团一路成长回到淮安后,新安旅行团认真总结了十年来的工作、学习情况,通过华中局书记邓子恢向毛泽东转交了一封汇报信。这时,周恩来也在延安,他曾向毛泽东介绍过新安旅行团的光荣历程和重要业绩。1946年5月,新安旅行团团员收到了毛泽东的亲笔复信。
“全党楷模”的由来周恩来人格的伟大之处与他堪称全党楷模的重要原因,还在于他以全中国为家乡,以全中国人民为乡亲!其人格魅力,是留给淮安乡亲的无形财富,更是留给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产。静谧故宅,家乡人民的精神家园;巍巍丰碑,全国人民的心灵圣地。
伟人家风一代伟人周恩来,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立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他伟大的革命精神、崇高的道德风范和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已深深地镌刻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心中。他的清廉家风、严谨家教传承并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周总理曾教导她 “做人先于打球”,乒乓名将郑敏之在淮重温乒乓岁月2月26日下午,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淮安区周恩来文化研究会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乒乓球世界冠军郑敏之。这位昔日的乒乓球健将如今依然精神矍铄,风采不减当年。她讲述了自己与周恩来总理之间那些鲜为人知却感人至深的往事。
陈桂卿:淮安大地上的抗日丰碑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车桥镇西南 6 公里处,有一个名为桂卿村的静谧村落。这个看似平凡的村庄,却承载着一段英勇悲壮的革命记忆。它以抗日烈士陈桂卿的名字命名,成为当地人民永远铭记的精神坐标。
漫谈“一乡两城”韩城,是韩信城的简称。顾名思义,它与“兴汉三杰”之一、冷兵器时代最伟大的军事家韩信有着密切的关系。不错,离韩城不过两三里,就有一座古墓,据考证是韩母墓。司马迁的《史记》不仅辟有《淮阴侯列传》篇,还言之凿凿地说:“余视其母冢,良然。”
血色丹心映淮水——黄克诚淮安抗战往事那时,涟水县黄营乡六堡村村民用水困难,大旱时期需要往返数十里到河里挑水。1944年夏,全县大旱,村民向黄克诚求助。他当即决定为村民挖井取水。在村民集中居住地,战士们组成多个小组,展开“车轮会战”,夜以继日地挖掘。村民纷纷前来慰问官兵,并协助挖掘。短短三天,一口水井便出现在村民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