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闵塔区青年剧团精心创作的话剧《杨瑞芝殉国记》在全区巡演,引发热烈反响。该剧以地下交通员杨瑞芝烈士的英雄事迹为原型,通过艺术再现感动了上万观众。杨瑞芝烈士的名字如同高邮湖的粼粼波光,永远闪耀在金湖人民的心中。
杨瑞芝,1924年8月出生于高邮县(今金湖县)闵桥镇,在家中排行老三,人称“三杨子”。年幼的杨瑞芝跟随祖父母经营“杨记”烧饼店,靠着烤烧饼、炸油条维持生计,生活十分清苦。1940年6月,新四军第五支队老十团进驻高邮湖西地区,开辟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年仅16岁的杨瑞芝,带领农会积极分子走村串户,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发展生产,积极参战支前。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杨瑞芝很快就被党组织吸收,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
1943年8月,杨瑞芝受中共闵塔区委委派,担任地下交通员。他以经营烧饼店为掩护,为党组织和新四军搜集情报。他时常挑着装满烧饼、油条的担子走街串巷,表面上是寻常小贩,实则暗中侦察敌情、传递情报、筹措军需。他巧妙利用双目失明的丁寿眉作为联络人,及时把情报送到闵塔区委。他多次冒险深入敌营,以卖烧饼、油条为由与伪军哨兵攀谈周旋,获取情报,使得敌人几次下乡“扫荡”行动都无功而返,还多次遭到伏击。
1945年初,盘踞在高邮和安徽天长县城的日伪军勾结地方反动武装,联合发起春季“大扫荡”,妄图作垂死挣扎。杨瑞芝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敌占区搜集情报、侦察敌情。天高支队和金沟民兵在金沟大河中布下水雷,炸沉敌军汽艇两艘,截获满载粮食和军用物资的驳船6条,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彻底切断了金沟这条水上运输线,杨瑞芝全程参与了这次战斗的情报组织工作。
杨瑞芝多次近距离获得情报,给敌人造成重大损失,引起了日伪据点头目的警惕。由于叛徒告密,杨瑞芝不幸落入敌手。日军将杨瑞芝关在据点里严刑拷打,逼他交出地下党组织名单,还利诱他,声称只要他交出名单,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遭到杨瑞芝的严词拒绝。残暴的日伪军为了让杨瑞芝开口,轮番使用“老虎凳”“辣椒水”“香柱烫皮肤”等酷刑,杨瑞芝被折磨得遍体鳞伤,几次昏死过去,却始终没有向敌人吐露半个字。
3月底,困守金沟、闵桥的日伪军无法据守下去,准备撤往高邮。一天深夜,敌人将已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杨瑞芝押至闵桥西河口,用船载至高邮湖,在他的身上绑上大石块,并用刺刀在他胸口连戳三刀,然后将他推入水中。就这样,杨瑞芝壮烈牺牲,年仅21岁。
■记 者 徐 薇 通讯员 吴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