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凌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紧临大运河,位于蒋集和袁集接合部,是连接淮海、淮北两大根据地的重要通道。日、伪、顽三方和新四军都十分看重这个地方,希望将这里控制在自己手里。凌桥十二烈士的英勇事迹就发生在这里,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诠释了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近日,淮阴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傅兴政向记者介绍了凌桥十二烈士的英勇事迹。
1943年8月中旬,盘踞在淮阴城的日军,派出鬼子100余人、伪军170余人,到凌桥修筑据点,妄图切断抗日根据地与新四军主力二、三、四师之间的联系,扼杀新生的蒋袁区革命政权。
新四军十九团接到拔除该据点的命令后,迅速行动。团长胡炳云派出郭班长带领李开智等人前去侦察。郭班长是湖北人,从陕北一路打过来,作战经验丰富。他们先住在树南高家牛棚里,后又转移至凌桥街西头蒋家。白天,他们化装成老百姓给鬼子修据点,借此机会摸清敌人的兵力部署、防御工事等详细情况。
团长胡炳云决定由一营担任主攻任务,二营负责阻击众兴、丁集可能前来增援的敌人,三营作为预备队随时待命。在副团长张万春的指挥下,1943年9月19日晚,各营挑选出精干战士组成特务排作为先头部队,乘小船悄悄渡过大运河,抵达凌桥街。特务排兵分两路,分别从东西两头同时发起进攻,一营一连、二连随后展开全面攻击。
当特务排东路分队抵达街东南小碾前时,战士们接近了日军岗哨。然而,意外突然发生,凌家的鹅被惊动叫了起来,日军顿时警觉,机枪开始盲目地扫射。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郭班长等人毫不畏惧,一跃而起,消灭了三个鬼子,又迅猛地扑向凌槽坊的日军。特务排的战士们抓住敌人换弹夹的短暂间隙,果断出击,扑上去一枪打死鬼子机枪手,并迅速调转机枪口,向屋内的日军猛烈射击。
此时,南北方向的日军闻声赶来增援,双方短兵相接,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战士们毫不退缩,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共毙伤日军80余人、伪军120余人,缴获重机枪一挺、步枪100余支以及部分弹药。在这场战斗中,涌现出一班副班长杨孔圣、六班班长王成银等一批战斗英雄。战斗中,十九团一营杨排长等9名指战员光荣牺牲。
为悼念十九团在此战中牺牲的9名烈士和此前在袁集阵亡的3位烈士,淮阴、淮泗两县的蒋集、袁集干群和军民在凌桥召开追悼大会。淮阴县委书记李霁明、县长吴觉,淮泗县委书记石正鹄、十九团团长胡炳云等均在会上表达了对烈士们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开明绅士毛效章主动捐款,备好棺木,安葬了烈士遗体,还亲自撰写了“陆军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烈士墓”碑文。
新中国成立后,淮阴县委、县政府又竖立“凌桥十二烈士纪念碑”,由张震将军亲自题写,供后人瞻仰凭吊。2011年清明,因慰烈工程建设需要,凌桥十二烈士墓迁至刘老庄淮阴区烈士集中安葬区。如今,烈士们的英勇事迹依然在激励着后人,他们所展现出的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熠熠生辉,成为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记 者 徐 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