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记者一行驱车沿盱眙县龙王山水库大坝一路前行,道路两旁苍翠挺拔的松柏如同英勇的革命战士般静默守护。龙王山脚下,巍然矗立的龙王山战斗纪念碑格外醒目。在此牺牲的革命烈士徐世奎之墓立在一旁,由胡服(刘少奇)题写的碑文向世人诉说着那段难忘的战斗岁月……
徐世奎,1911年生于湖北大悟,土地革命初期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红四军营长、团长,参加了鄂豫皖根据地反“围剿”作战。1932年,徐世奎随军西进,参与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先后担任红四方面军师长、政委等职务。1935年,徐世奎参加长征,历经千难万险抵达陕北后,进入抗日军政大学深造,进一步提升军事素养和政治觉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徐世奎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前往河南竹沟开展地方工作。1939年,他担任新四军四支队第七团政委。
1940年8月初,新四军四个主力团与八路军紧密协同,成功开辟淮宝抗日根据地,并成立淮宝办事处。淮宝地区地处洪泽湖和高邮湖之间,是连接淮南、淮北、苏中、苏北的关键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淮宝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使国民党顽固派失去了进攻路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基地,也让侵华日军和南京汪伪政权惊恐万分。
他们深知,若任由这块根据地发展壮大,苏中、苏北的新四军和八路军将连成一片。于是,从8月下旬开始,日军累计集结万余兵力,妄图在一个月内摧毁路东抗日根据地,消灭新四军路东部队主力及指挥机关。
1940年9月4日,日伪军从来安、天长、六合、高邮、明光、五河、张八岭等据点同时出动,在数十架战机的掩护下,七路兵马齐头并进,气势汹汹地向淮宝抗日根据地扑来。
徐世奎所在的第七团从淮宝地区南渡三河,负责与侵占盱眙县城的日伪军作战。9月11日,七团在西高庙一带与敌遭遇,经过三场恶战,成功歼灭敌军一部。9月13日,由来安出发向北“扫荡”的140余名日伪军,在崔子岗遭到七团三营的英勇阻击,日军死伤达42名。9月17日夜,七团等部一度攻入盱眙县城,但日军凭借坚固工事和优势火力负隅顽抗。为减少伤亡,七团于黎明前撤出盱眙城。然而,盱城日军恼羞成怒,派出大批兵力尾随七团,双方在城外的龙王山下展开激烈战斗。
龙王山是周边一带的制高点,战略意义重大。七团迅速抢占山头有利地形,修筑工事,严阵以待。尾随而至的日伪军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先后向七团阵地发起数十次冲锋,但都被七团官兵坚决击退。日军见硬攻无效,便调集多门重炮向山头猛轰,一时间,整座山头被炮火笼罩。
七团指挥员识破敌人阴谋,将大部分兵力转移到山后,仅留少数兵力在山头引诱敌人,同时命令二营、三营向日军后侧迂回,准备夹击敌人。日军察觉到危险,在慌乱中紧急向县城回撤。七团官兵抓住战机,一直将日军赶回盱眙城里。
龙王山之战,七团打得机智顽强,始终掌握战场主动权。然而,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徐世奎不幸壮烈牺牲,永远地离开了他的战友。徐世奎的遗体被安葬在他为之流血牺牲的这片土地上,他的墓碑上,镌刻着胡服(刘少奇)亲书的碑文:“徐世奎同志烈士之墓”。
■记 者 徐 薇 通讯员 姜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