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芬芳飘溢时——作家刘艳梅的成长之路一路走来,刘艳梅在惶恐中收获了欣慰与成功。她没有辜负父母的关爱和体贴,走出了一条属于她自己的梦想之路。2022年1月16日,在淮安区作协创研基地揭牌仪式上,她与中国作协副主席、省作协主席毕飞宇合影留念,还得到他的签名作品《玉米》。这让刘艳梅感到无比荣幸,深受鼓舞。未来的路,刘艳梅将迈得更坚实、更多彩。
抗大四分校被服厂寻踪费百成老人指着院子里的一盘石磨说:“那就是当年磨粉的石磨,还有青砖、喂猪食槽、垫在木梁立柱下的石垫、家里现在用的门槛石,都是老屋上的物件;西边走道里还在使用的一扇旧门,就是当年新四军被服厂曾经用过的门。”
洪泽湖畔红色基因及其基本内涵新中国成立前夕,洪泽湖分属江苏、安徽两省,分别由江苏的泗阳县、淮阴县、淮宝县及安徽的泗洪县(1949年,由泗县东部划出新建)、盱眙县管辖。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统一治理淮河,1955年国务院决定将安徽省泗洪县、盱眙县划归江苏省统一管辖。今洪泽湖沿湖县为淮安市洪泽、淮阴、盱眙三县(区)及宿迁市泗阳、泗洪二县。
铁血丹心映长淮——纪念大胡庄战斗暨八十二英烈殉国八十一周年因为历史的原因,大胡庄战斗暨82英烈曾鲜为人知。随着近年对大胡庄战斗研究的深入,其悲壮惨烈的战斗过程、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丰富宝贵的精神内涵,逐渐被人们揭示和认识,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
栗毓美的治黄新方法栗毓美(1778—1840年),字含辉,又字友梅,号朴园,又号箕山,山西省浑源县人,清嘉庆七年(1802年)以拔贡考授河南知县。以后历任知州、知府、布政使、护理巡抚等职。道光十五年(1835年)任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主持豫鲁两省河务。乾隆四十三年八月二十日生,道光二十年二月十八日卒。
淮河美丽的传说传说上古淮安有座“不止山”(现钵池山),称其为山却看不见山,是道家修炼的七十二洞天的仙山之一。青山绿水、巍峨俊秀、鸟语花香、百兽争舞,登上山顶就是南天门;山脚下是浩瀚无垠的海湾,相传蚩尤打败了炎帝后就将炎帝囚禁在不止山脚下的东海湾。
蒋志平的“落叶归根”——纪念蒋志平先生逝世五周年蒋老人老心不老,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善举,和他艰苦创业、敬业奉献的精神,让戴宗宝十分敬佩,在自己珍藏的雨花石上雕刻了老寿星,赠送给蒋老,祝老人家健康长寿。蒋老很感激,也很开心。
朱昊祺——那条河河中有荷,花期漫长,花儿立于叶间,柔美清雅。遥想她们于月华下,枕着纤云,伴着蛙鸣、蝉声,渐入梦境。秋意渐浓,时间如水流淌,荷花落尽,荷叶兀自绿着,别有雅趣。
郭虎——湖边低语
杨士琦杨士晟兄弟对中国早期铁路建设的贡献在中国早期铁路建设史上,泗州梁集(今属盱眙)杨士琦、杨士晟兄弟功不可没。
华中印钞二厂和圆明寺1945年10月,中共中央华中分局进驻淮安城内东南江苏省立第九中学。12月,华中银行按上级命令以盐阜、淮南、淮北、大江各印钞厂以及设在宝应安丰乡地下造纸厂、铁工厂的设备、人员为基础合并,在淮安新城圆明寺内组建成华中印钞二厂,厂长杨展云,后为仲瀛,副厂长陶鞠、黄利锋。合并后人员、机器设备增加了,队伍也壮大了,已有二三百人,使得这座已有500多年历史的圆明禅寺热闹非凡,盛况空前。
周恩来安排全国寻找治疗“老慢支”方法,引出了一段——盱眙野马追传奇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20世纪70年代初,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下,全国开展大规模寻找治疗“老慢支”有效方法的科研攻关工作,经过医药工作者的努力,长期在盱眙民间流传的对于支气管炎、咳嗽痰多等症有显著疗效的中药野马追被发掘出来。目前,野马追止咳膏制作技艺已经被批准为淮安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淮阴走出去的教育家胡绍祖2006年7月21日,胡绍祖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胡绍祖的表弟汪振汉曾为胡绍祖百年纪念文集撰联——“睹破国河山燃抗倭怒火由淮阴奔延安誓志革命终成社会中坚;书激扬文字育桃李满园从陕甘转东北献身文教更是妙笔诗人。”此联精练地概括了胡绍祖的一生。
淮安历史上的大地震他还特别记录了全国性大地震中的“淮凤地震”,称淮安同日地震,声若雷吼,行人如立于洪涛中。安东(今淮安市涟水县)城墙、官衙与民房一并倒塌,地面开裂出水,全城浸入深水之中。当时巢县(今安徽巢湖市)、和州(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泗水(今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清河(今淮安市区)、邳州(今属徐州市)房屋尽毁,清河、邳州无一房幸存。桃源(今宿迁市泗阳县)、宿迁,因震死亡五六百人。宿迁境内的白祥河震出一孔,黑沙涌出。最惨当属赣榆(现为连云港市赣榆区),县民“竟无噍类”。何为噍类?就是活下来的人。
老照片里的治淮故事淮河,曾被称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是新中国成立后治理的第一条大河。淮安广大干部群众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开展了大规模、持续不断、艰苦卓绝的治淮水利工程建设。淮安市档案馆馆藏着治淮委员会赠予原淮阴地委书记孙振华的治淮照片箱盒,内藏照片45张,反映了1950年至1960年治淮过程中的景象以及水利建设成就。
纪录片《红色医生——新四军卫生工作的故事》在央视开播近日,纪录片《红色医生——新四军卫生工作的故事》首播仪式在淮安盱眙黄花塘新四军文化园举行。这是国内首部反映新四军卫生工作的纪录片,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江苏大鸾文化旅游发展公司联合出品,江苏省卫生健康委、江苏省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卫生分会、江苏郭明义学雷锋爱心团队、淮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和盱眙县黄花塘镇人民政府联合摄制,于12月10-15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防军事频道播出。
红色故事:战地旌旗红,热血铸医魂在血与火的岁月里,有一支不惧生死、英勇无畏的队伍:他们深入基层,进行卫生教育,开展防病工作;他们不怕牺牲,在枪林弹雨的火线上救治伤员;他们赤忱为民,帮根据地群众防疫治病,为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用鲜血和生命凝成了弥足珍贵的“红医精神”——他们是新四军卫生战线上的白衣战士,被称为指战员和人民群众的“守护神”。让我们一起走进新四军医务工作者的故事——
从淮安走出去的华中建设大学77年前的11月,也是在盱眙,一所革命型的大学——华中建设大学正在孕育。1945年5月,华中建设大学正式开学。在时局多变、战火纷飞、校址数迁和条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这所诞生于盱眙的大学,培养了数千名选调干部和知识青年,为革命和新中国建设输送了大批卓越的人才。
平桥潘埙祠堂享堂,就是供奉墓主灵牌的地方。辞书中解释为“以其为祭享所在,故曰享堂”。潘埙享堂又称潘埙祠堂,原位于淮安市淮安区平桥镇九洞村,是明代嘉靖年间朝廷对潘埙进行谕祭谕葬的产物,是潘埙子孙世代守护的精神家园。2006年6月,潘埙享堂与墓地残存的零星石构建,被列为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千年古镇平桥以及文化名村九洞村的著名文化景观。
龙窝的传说及形成龙窝在现清江浦区宁连高速公路东侧、钵池供电站北侧,大约一百多亩地面积。在1949年以前,这里是淮安名刹景会寺的田产,清江浦辖区没有东扩前,这里是楚州区(今淮安区)徐杨乡三坝村桥东组、魏庄组,清河区钵池乡毛渡村曹圩、翟杨庄等的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