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浦十里长街寻访笔者曾写了篇《古老的淮阴十里长街》,2005年5月8日刊载于《淮安日报》。后来有读者有些异议 。为此,笔者查阅了《咸丰清河县志》《光绪丙子清河县志》及1936年出版的《淮阴风土记》,并两次进行实地寻访,对清江浦十里长街有了较系统而真实的了解,今试为《淮周刊》读者还原历史真相。
“若飞桥”碑辨疑记淮安市里运河上的清江大闸,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项目的遗产点之一。架在清江大闸上的桥,方便清江浦里运河两岸行人的通行,为纪念1946年“四八”空难中牺牲的王若飞,此桥被苏皖边区政府命名为“若飞桥”。
涟水化龙桥的传说化龙桥位于涟水县中山路原邮电局北侧的大坳边,是一座颇具传奇色彩的古桥。
《夷坚志》中的 淮安版“清明上河图”两宋时期的淮安,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后来宋金边界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得这里成为《夷坚志》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地标城市。作为北宋漕运线路重要节点的楚州、泗州(都在今淮安市境内),也迎来了最为繁盛的时期。尤其是楚州,商税收入列全国第三位,仅次于汴京和杭州。
淮安送灶风俗趣谈年关将至,来说说淮安送灶风俗。明清时期淮安的淮城是官老爷城,官府衙门及官宦世家特别多,年前送灶仪式也特别讲究,这些风俗有的被沿袭至今。
朱龄清江浦,广荫庵画柏清代嘉庆到道光年间的江淮画坛,涌现出朱鹤年、朱文新、朱本、朱龄、朱沆等画风相近的五位画家,被后人称为“邗上五朱”。其中,自号“黄华道人”的朱龄长期活跃于淮扬画坛,留下了不少艺林佳话。
《泗州东城晚望》与秦观近读福建师范大学蒋怡论文《秦观诗歌研究》、河北大学张立华同题论文,二论文均说《泗州东城晚望》为元丰元年(1078年)秦观赴京师应举落第而归,过泗州入淮,晚眺而作。清诗人、国史副总裁、刑部尚书王士禛称此诗:“真北宋人佳作也!”但二人没有注明如何得知此诗创作时间的,这也给我们留下一点遗憾。
刘鹗墓园刘鹗墓园位于淮安区平桥镇大后村韩庄组,占地400多平方米,墓园里栽有松树、柏树、银杏、黄芽树等,长势很好,青翠欲滴,把整个墓园覆盖着。
牛索头牛索头架套在牛脖颈上,作为牛输出气力时的立足点,是使用牛力必须有的转换工具。牛拖、拉,如犁、耙、耖等,或拉车、拖船、滚轮等劳作时,配套使用。
杨士琦对张謇状元的影响宣统三年秋天,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岌岌可危,被迫起用已经在家赋闲三年的袁世凯,请他收拾残局。九月二十七日,袁世凯内阁成立,张謇、杨士琦皆成为袁世凯内阁成员,分任农工商大臣、邮传部大臣。民国后,张謇得到重用,而杨士琦成为袁世凯的最得力助手。
耕耘在淮安大地上的红色作家——施向平访谈录一部由淮安作家、红色文化传播者施向平创作的《横沟纪事》,日前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发行,受到史学界、文学界等多方人士的高度关注。作者施向平说:“在党的‘八七’会议召开后,继八一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淮安北乡燃起熊熊的革命烈火,爆发了震惊苏北的横沟暴动。回顾这段历史,怀念为之斗争而牺牲的革命先烈,是十分有意义的。”
再见——赵恺与萧兵2022年9月25日早上八点零一分,赵恺收到萧兵夫人用萧兵手机发来的讯息:“萧兵于昨晚去世,今天吊唁,明天告别会。”
契约芬芳——清代涟水民间文契品读在商品经济不很活跃的农耕时代,民间契约是和睦宗亲家庭、裁决产权纠纷以及产权变更、传承的重要文书,也体现特定时代的乡风民俗的原始风貌。品读来自涟水乡间的几份契约,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百多年前涟水乡风质朴可亲,家风芬芳如桂。
考证链接:公冶长在淮安府有墓公冶长,复姓公冶,名长,字子长,春秋时鲁国人,世居诸邑公冶场村(今山东省潍坊市的县级市诸城市贾悦镇近贤村)。约生于周景王二十五年(前520)。他在孔子72高足中名列第28位。鲁国国君曾要授予他大夫,让他为官。但他回归故乡,在家乡城顶山上盖了三间草屋栖身、教书,最后于周元王六年(前470)老死山中,享年50岁。乡人将此山改称“书院山”,建立公冶祠,后人称此祠为“书院”,还题有“先贤公冶子长读处”石碑,石碑至今尚存。现该处已成为诸城名胜之一。
“石工堤连”的命名“石工堤连”是解放战争时期,华中野战军组织淮北挺进支队收复淮北之后,给英雄的淮北挺进支队七十七团一营二连授予的荣誉称号,赞誉该连在蒋坝战斗中,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如同洪泽湖石工堤一样坚不可摧。
大运河沿线早期的——末口屯船坞今年国庆假日,我陪外地来淮的战友参观周恩来纪念馆。游览中,战友们见周恩来纪念馆三面环水,湖水和建筑相得益彰,赞不绝口。我告诉他们,建馆之前这里是个大蒲塘,盛产蒲菜和花心藕。而在2000多年前,这里则是停船修船的“末口屯船坞”,后来又成为“淮安十八景”之一的“桃花垠”。
张爱萍洪泽湖剿匪记抗日战争时期,由张爱萍指挥的洪泽湖上大规模的武装剿匪战斗,是巩固和扩大淮北津浦路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打通淮北与苏北、淮南几块根据地的联系,支援路西反顽斗争的一次水上大战。它为江淮地区开创了水战胜利的范例,为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华中抗战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不知所终的老坝口铁牛清江浦人大多知道黄河故道南堤老坝口曾经有过一座铁牛,当地老人口口相传,抗日战争之前这铁牛还在,旁边是回民墓地。后来不见踪影,据说是毁于抗战期间。如今,此地还有“铁牛街”“铁牛路”,但亲眼见过这件铁古董的人可能都早已作古了。近日获得一张珍贵照片,我们终于又可以一睹这座铁牛的“尊容”了。
格冬代 (散文)“格冬代”是一种异常优美的水乡民歌旋律,作家杨江淮听后说有一种特别甜美的歌剧味,艺海难觅。所以我不禁灵感即起,加紧润笔。于是就根据民歌曲调填押了《一个女孩一枝花》、《婚育新风遍万家》等首新题材的歌词。没想到,经这些婚育模范的女歌手们一唱,唱出了情感,唱出了自豪,唱出了韵味。哎,栽秧田里又飘起了悠悠“格冬代”。
运河物语:围绕靳辅治理中运河的几次辩论当今淮安境内的里运河文化宣传较多,杨庄向北的中运河文化,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宣传得特少,而中运河因为与黄河曾经同为一河,既是治理的关键河段,又是运河文化的重点,尤其是古代治理中运河的几次大辩论,更具有历史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