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潮涌 源远流长——探寻《北上》里的淮安印记”系列报道:舌尖上的淮安味道——探寻长鱼面的故事
电视剧《北上》热播,除了引人入胜的剧情,剧中的美食元素也十分“出圈”。电视剧第三集中,主角之一的邵星池掌勺,一碗长鱼面征服了花街的伙伴们,也把荧屏外的观众们馋坏了。
截至3月17日,抖音“跟着《北上》打卡长鱼面”的话题浏览量达240万次,《北上》官方抖音号发布的短视频“看《北上》给我看饿了”,点赞最多的一则评论是:“第一次听说长鱼面,能给我形容一下是什么味道吗?”若要回答这位网友的疑问,最好的方法便是邀请其来“世界美食之都”淮安,“拖”一碗长鱼面,品尝一下被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第三届中国(淮安)国际食品博览会组委会评为“2020江苏十大面条品牌”之一的长鱼面。
●淮安饮食文化催生了长鱼面
淮安长鱼面的历史源远流长。北宋时期,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枢纽,淮安商贾云集,码头工人因劳作繁重,催生了“盖浇面”的饮食形式——现炒浇头配筋道面条,既饱腹又便捷。而长鱼面的诞生,则与淮安人的饮食文化密不可分。
在淮安,人们习惯称鳝鱼为“长鱼”,这一名称源自鳝鱼修长似蛇的形态。1917年11月,商务印书馆出版巨著《清稗类钞》,明确记载了淮安以鳝鱼为核心的饮食文化,称“淮安庖人之治馔,以煼炒著”,并列举了“炝虎尾”“炒软兜”“炝小鱼”三道经典鳝鱼菜式。书中还提到“同、光间,淮安多名庖,治鳝尤有名,胜于扬州之厨人,且能以全席之肴,皆以鳝为之,多者可至数十品。盘也,碗也,碟也,所盛皆鳝也,而味各不同,谓之曰全鳝席。号称一百有八品者,则有纯以牛羊豕鸡鸭所为者合计之也”。“全鳝席”在同治、光绪年间达到鼎盛,菜品多达108种,其中长鱼面作为鳝鱼菜品的延伸,自然成为淮安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好味道少不了 “独门绝技”
“淮安长鱼面的精髓在于汤、面、长鱼、配料、调味品五个部分。”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酒店学院实训中心主任罗来庆介绍,长鱼面的“汤”是由猪筒骨或者长鱼骨制作的高汤。部分店家会将处理好的长鱼肉放入高汤中炖煮,让鱼肉充分吸收汤汁的精华,变得更加鲜美。这样的高汤作为面条的汤底,可以让每根面条都裹上滋味。长鱼面使用的面条品种多样,淮安本土使用杠子面居多。杠子面是以粗木杠反复碾压面团制成的碱水面条,筋道弹牙,兼具北方面条的韧性与南方面条的细腻。长鱼须使用本土长鱼。淮安水系纵横,长鱼因水质清澈、水草丰美而格外肥美,须现杀现烹,确保鲜嫩。配料以蒜片、洋葱、青椒、红椒、韭菜等为主,各店家在制作时会存在些许差异。调味品是各家面条店的“独门绝技”,但其中不可或缺的是胡椒粉,那一口“呛”味可以说是长鱼面浇头的“灵魂”。
2024年5月,江苏卫视沉浸式文化类探索节目《启航!大运河》邀请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等文化名人走进淮安,探访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单霁翔在里运河边一家无名面馆品尝了淮安的长鱼面后,对长鱼面称赞有加,并为无名面馆赠名“启航大运河首店”,成就了淮安作为“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的一段佳话。
●长鱼面成为 经济增长新引擎
随着电视剧《北上》热播,长鱼面从地方美食跃升为文旅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最近,面馆的食客因为《北上》热播多了许多,门店客流量增长约40%,约60%的食客都是外地人。”清江浦区闸口街道花街御面馆老板范明华介绍,该店制作的长鱼面精心选用笔杆粗细的本土新鲜长鱼,面条创新使用鸡蛋小刀面,增添了风味。“希望每位远道而来的游客都能吃得尽兴。”他说。
在花街御面馆的不远处,闸口街道精心搭建了一个临时摊点,将制作油端子的老板请到花街入口,方便前来探访花街的《北上》观众打卡。
淮安长鱼面,是运河馈赠的味觉遗产,也是中国人“以食载道”的文化缩影。此外,平桥豆腐、钦工肉圆、开洋蒲菜等淮安经典菜肴,也与运河息息相关。如今,淮安美食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运河文化的活态传承。它用千年的热气诉说着一个真理:最好的历史,永远活在普通人的一日三餐里。
■融媒体记者 杨尚 蔡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