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殿邦的功与过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九月,年过七旬的泗州人杨殿邦由侍郎外放,出任位于淮安府的漕运总督,管理江苏、山东、安徽等八省漕政,属下文官武将达270多人,还下辖仓储、造船、卫漕兵丁2万多人,可谓位高权重。
姚广孝其人其事每说到淮安,淮安人都不无自豪地引用明代一位诗人的诗作《淮安览古》中的名句:“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这是这位诗人赞誉淮安当年繁盛景象的心声,也从此让淮安有了一张“壮丽东南第一州”的亮丽名片。这位诗人就是明代的政治家、佛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姚广孝。
泉美茶香之巷茶巷是河下的一条南北向的街道之一。南至姜桥,北至河下石工头;中间有光禄第巷等沟通东西。据正德《淮安府志》记载,茶巷为河下最早的八巷之一,此八巷皆因“百工造作,商贾贸易”聚集而得名。在运道未改城西之前,茶巷是河下的交通要道,也是河下最主要的街道,所以《淮安河下志》中称之为“茶巷大街”。
沉寂在南门小街的裕林粮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显示,人民南路南门小街民居建于民国时期,距今约有100年的历史,坐西向东、面阔3间、抬梁式结构、门槛较高,门额上有砖雕,较为精细,墙体部分用水泥和白灰修补。这处民居临街而建,并不难找,然而其外部房屋都是改建的平房,与周围店铺融为一体,又让老房子颇显神秘。拉开玻璃移门,走过玄关走廊,青砖青瓦的老屋犹如藏进深闺的“大家闺秀”,坐等有心人为她掀开面纱。
“马头镇”还是“码头镇”?千年水工历史告诉你答案“马头”是最初的名字,源于在清口地区修建的一种重要的水工建筑,后来由水工名称演变为地名“马头”,在80多年前又改为“码头”,直到2018年恢复古称。
“山围”楚州何解——兼及“以诗证史”中诗歌之“实”与“不实”唐敬宗宝历二年冬,白居易因病辞苏州刺史之职,返归洛阳,途中暂留楚州,留下了“淮水东南第一州,山围雉堞月当楼”(《赠楚州郭使君》)的佳句。时隔千年,“淮水”一句俨然已成为当今淮安耀眼的文化名片。然而,若是细品,“山围”一句无疑更值得玩味:以今淮安地貌观之,除去西南百余公里外海拔不足九十米的盱眙山,基本是一马平川,“山围”一说从何说起?
浩气长存的淮安“杨家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淮安县西门大街石库门(今淮城白铁社)内,有户很有名气的“杨元记杂货店”。在女主人杨肖禹的教育影响下,杨家一门十余人,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阵营,走上革命道路,这个家庭,被毛泽东称为“革命之家”;这位母亲,被毛泽东誉为“革命母亲”。在中共党史上,这种家庭并不多见,堪称现代版的“杨家将”。
讲述淮安名著故事的施耐庵著书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在我国可谓妇孺皆知、耳熟能详,其中《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已成史学界不争的事实。可鲜为人知的是,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三国演义》也与淮安有着密切联系,作者施耐庵、罗贯中均长期客居淮安,在淮安留下他们生活的痕迹,并在这里完成他们的巨著。
穿越“时光隧道”的罗振玉故居穿行罗家巷,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不时可见青砖黛瓦、木门铜锁的古民居。其一砖一瓦折射出一个家族崇文尚学的优良家风,记录着一代国学大家的成长轨迹。罗振玉故居不只是一两栋房屋,事实上,全长100余米的罗家巷两侧都是故居旧址,规模较大,原有20余栋建筑,现存抬梁式硬山造青砖小瓦房4栋12间,总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主屋面南,面阔3间11.3米,进深5.8米,檩高2.8米。
读懂北门桥朋友,愿我们时常来北门桥走走、坐坐,到这里或沐浴春日,或享受夏风,或经历秋霜,或接受寒雪,也好思今接古,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大,既能开拓进取,又能循道顺天,不亦幸哉?
龚家也是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在淮安区周恩来故居里有个家塾馆。1903年春节后,按照《周氏家训》规定,五岁的周恩来进入这个家塾馆读书。周恩来在此处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书籍。这里可称周家大院周恩来童年读书处。
《老残游记》双甲子纪念近日,纪念刘鹗长篇小说《老残游记》发表120周年研讨会在淮安区作家协会创研基地召开。
痴迷文史终无悔,追寻古迹笔不休——退休医生何永年潜心研究文史的故事在清江浦区承德北路的一间房子里,住着这样一位老人,他日日痴迷看书写作,热衷研究淮安文史。自2004年退休以来,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学习研究,完成文史类文章600余篇、近百万字,内容大多讲述的是淮安的历史古迹、文化名人。他就是有“草根文史学家”之称的何永年。对于这个称呼,今年82岁的他笑着摆摆手:“哪里是什么专家,我只是对文史比较感兴趣,退休无事多研究一些罢了。”
宋代的楚州海商隋唐时期,淮河入海口在今涟水县,楚州城(今淮安市淮安区)地处淮河下游同邗沟运河交汇处,是沟通南北水运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到了北宋时期,黄河尚未南侵,楚州海岸仍未淤积,楚州港依然是连接日本、朝鲜半岛的国际贸易港口。
一墙四宝高家堰,是明清时期清口枢纽形成和运行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巨大工程。如今,洪泽湖大堤高家堰段早已失去了蓄水功能,但其文化遗产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高家堰景区的一墙(石工墙)四宝(关帝庙遗址、镇水铁犀、水志、救生桩构件遗存),展示着洪泽湖大堤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点最原始、最真切、最有力的风采。
一座院落和两大古典名著最近,淮安区有关部门正对该区大香渠巷6号院落进行修缮,修缮后将作为《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著书处对外开放。
黄庭坚的成功之路:高邮岳父涟水舅知道黄庭坚,竟是临他的书法开始的。大文豪苏轼曾调侃黄庭坚,说他的字像挂在树梢上的死蛇。黄庭坚反唇相讥,你的字才差呢,像石头下压着的大蛤蟆。说罢,两人哈哈大笑。读到这里,后人也会为二位古人的心心相印而会心一笑。
淮安府署三槐台清代淮安诗人卢福臻《咏淮纪略》中有首《三槐堂》诗,咏诵的是淮安府署中的三槐台,常常引起人们的误解,人们不禁会问:三槐台是什么?为何以“三槐”为名?为何要建三槐台?
小小的钢印在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里,收藏着一枚小小的钢印。钢印刻有“光华皮件厂造”字样,这枚朴实无华的钢印,承载着新四军在淮阴地区抛头颅洒热血、群众支援抗日的峥嵘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