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随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1937年10月,在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8省境内14块游击区坚持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新四军和八路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抗日队伍。
淮安地处江苏北部,为苏北、苏中、淮南、淮北四大抗日根据地的接合部和交会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抗战时期新四军活动的重要区域之一。新四军一共有七个师加一个独立旅,其中五个师,即一师、二师、三师、四师、六师和独立旅与淮安有交集,淮安地区是其重要的活动和战斗区域。在艰苦卓绝、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新四军在此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彪炳史册的抗战篇章,为夺取抗战的最终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军部移驻
新四军在淮安历史可以追溯到1939年,当时一部分东进的新四军参与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1940年8月,八路军第二纵队政委黄克诚率八路军一部(后转为新四军建制)南下,开辟苏北、淮海和盐阜区。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于1941年1月25日在盐城重新建立。军部的重建,犹如一把尖刀插入日伪军的心脏。1942年底,日伪集结数万兵力对盐阜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领导机关面临被围攻的险境,为了安全和更好地开展华中抗战,新四军军部决定将军部转移。1942年12月25日,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由苏北盐阜区停翅港向盱眙黄花塘地区转移,至1943年1月10日到达目的地。新四军军部移驻黄花塘,是新四军建立华中战略根据地和坚持华中敌后最艰苦阶段战斗的一项重要决策和重大行动,是新四军历史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黄花塘地区成为华中抗日战争的指挥中心,直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
新四军军部在黄花塘地区约2年8个月,黄花塘地区是军部驻一地时间最长的地方。这段时间,正是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末期与向反攻阶段转变的关键时期,军部担负起了领导和指挥华中军民展开敌后斗争的历史任务。军部在党中央和中共中央军委的领导下,率领新四军全体官兵,在地方政府、地方武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在与日伪军浴血奋战的同时,积极开展华中各根据地的抗日斗争及各项工作。一是统领华中敌后的武装斗争。按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战略方针和具体指示,指挥全军积极开展对日伪军的作战,取得了山子头自卫反击战、车桥战役等一系列重大胜利。新四军军部还遵照中央指示,以一师南进苏浙皖边,建立苏浙皖边敌后根据地;以二师、七师向西防御,坚持与巩固淮南津浦路西和皖江抗日根据地;以三师向东向北拓展,发展巩固与山东的战略联系;以四师、五师进军河南,收复原豫皖苏失地,开辟豫南、豫中广大敌后地区。经过奋勇作战和艰苦努力,各部的战略任务均实现,在消灭大量日伪军有生力量的同时,巩固和扩大了解放区,新四军也得到壮大和发展,至1945年7月,新四军主力部队从成立时的1万余人发展到21.5万人,为夺取抗战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二是军民一体,联袂抗战。新四军各部与各地方党政组织及武装,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众志成城,多次取得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斗争以及与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反摩擦斗争的胜利。三是组织开展整风、整训和大生产运动。从1943年4月起,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相继开展了以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整顿文风为主的整风、整训和大生产运动。经过这“三大运动”,新四军的战斗力得到加强,指挥员的指挥能力明显提高,加强了新四军正规化建设,改善了广大军民的生活。总之,新四军从思想上、组织上、物质上积极做好对日全面反攻的准备工作,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是重视文化建设。比较突出的是在淮安大地上,新四军军部创办或参与创办了三所大学,即江淮大学、雪枫军政大学和华中建设大学。江淮大学创办于1942年9月,当时上海及苏南一些敌占区的师生向往到抗日根据地办学或学习,新四军军部与江苏省委决定联合创办一所综合性大学,学校选址盱眙县新铺镇,第二期移至淮宝县仁和镇(今洪泽区岔河镇),新四军代军长陈毅亲自为学校定名为江淮大学,由曾任复旦大学教授、孙中山秘书和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的韦悫担任校长。江淮大学先后办了两期,于1944年6月停办。雪枫军政大学的前身是新四军抗大第四分校。1944年9月11日,新四军四师在西征时,师长彭雪枫不幸壮烈殉国,10月12日,华中局和新四军政治部决定将抗大第四分校命名为雪枫军政大学。1945年3月24日,新四军第四师在师部驻扎地半城镇附近的张塘(今泗洪县孙园镇张塘村)举行庆祝抗大第四分校成立五周年暨雪枫军政大学命名大会,校长由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张爱萍兼任。1946年4月,雪枫军政大学更名为华中雪枫大学,先后为部队培养输送了2万多名军政干部。1945年春,华中局在新四军军部的协助下,在盱眙县新铺镇创办了华中建设大学,华中局宣传部部长彭康兼任校长,为华中解放区的最高学府。9月,迁往淮阴道署街(今淮安市西大街116号)续办。1946年10月,因为内战爆发,学校被迫撤到山东莒南等地办学。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坚持办了四期,共培养学生5000余人。此外,彭雪枫担任师长的四师有“三件宝”,即于1941年8月在淮宝县(今洪泽区)岔河镇成立的骑兵团,以及拂晓剧团和《拂晓报》。
驰骋江淮
由于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移驻黄花塘,因而黄花塘成为华中抗战的指挥中心,广袤的江淮区域成为华中抗战的主战场之一,这也充分证明了淮安在华中抗战乃至全国抗战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关于一师。师长为粟裕,刘炎任政委,主要活动范围是长江以北的苏中地区,师部驻扎在东台县(今盐城市东台市)。1942年,为服从抗战需要,组织上将淮安县的南乡(今苏北灌溉总渠以南)划归宝应县管辖,因此淮安县的车桥镇等一大片区域隶属宝应县,是一师的活动区域。1944年3月,著名的车桥战役就是由粟裕、叶飞指挥,一师5个团兵力长途奔袭主打的。关于二师。师长由副军长张云逸兼任,主要活动在安徽淮南一带,师部驻扎在天长县境内。当时金湖、洪泽都还没有建县,其地域基本上属天长县,与淮安县毗邻接壤。1940年11月29日,新四军、八路军各派一部发起曹甸战役,对国民党顽军韩德勤部发动攻击战。曹甸当时是国民党淮安县政府所在地,属淮安县境内。战役期间,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命令其25团、26团(后整编为新四军二师的部队)经白马湖,越过运河线前来打击韩德勤部西侧翼。关于三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委,三师活动范围在苏北一带。抗战期间,三师打的几场著名战斗战役均在淮安境内,主要有:1941年4月26日的大胡庄战斗、1943年3月18日的刘老庄战斗、1945年9月的两淮战役。此外,1941年5月,三师九旅还取得了洪泽湖剿匪战斗的胜利,9月取得了涟水郑潭口战斗的胜利。三师的后方医院设在淮安的苏家嘴(今淮安区苏嘴镇)。关于四师。彭雪枫任师长兼政委,其活动范围在淮北地区及河南和江苏的部分地区,其骑兵团在淮宝县(今洪泽区)岔河镇成立,师部驻扎在泗洪县半城镇。关于六师。谭震林任师长兼政委,其活动范围主要在苏南地区。1942年后,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六师的番号不变,其军事指挥工作交一师师长粟裕一并负责。1943年春,粟裕命令六师十八旅52团挺进到宝应东北方向的安丰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并在安丰镇成立淮(安)盐(城)宝(应)办事处,由52团政治部主任彭冲兼任办事处主任。52团还在淮安县泾口乡(今淮安区车桥镇)一带组织地方抗日武装,并组织发动了流均战斗和泾口战斗。车桥战役时,52团奉命警戒泾口之敌,防止泾口据点的日伪军增援车桥,迫使泾口的日伪军不敢轻举妄动。关于独立旅。旅长梁兴初,其主要活动区域在苏北盐城一带,辖第1团、第2团,淮海地区的抗日地方武装淮河大队后改编为独立旅第3团,团长为吴觉。独立旅参与了淮海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在泗阳县境内的程道口战役。总之,新四军在淮安的抗战岁月中,以对敌作战为主线,以舍生忘死大无畏的精神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仅以淮安地区为主的淮海抗日根据地为例,从1941年至1943年这3年中,党领导广大军民在反“扫荡”斗争中,共进行大小战斗2000多场,其中仅1943年就发起大、小战斗820多场,消灭日伪军2500多人,攻克据点93个。
一大批新四军将领在淮安大地上驰骋纵横、浴血抗战——刘少奇、陈毅、张云逸、邓子恢、粟裕、罗炳辉、黄克诚、彭雪枫、叶飞、谭震林、张爱萍、张震、李一氓等都留下了辉煌的战斗足迹。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后,有20多位曾在淮安战斗过的新四军将领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90多人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
著名战斗
在新四军作战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战斗战役就发生在淮安地区,主要有5场战斗和3场战役,5场战斗按时间顺序分别是大胡庄战斗、郑潭口战斗、朱家岗战斗、刘老庄战斗和西顺河阻击战,3场战役按时间顺序分别是车桥战役、高杨战役和两淮战役。
5场战斗。大胡庄战斗。1941年4月26日,新四军第三师八旅二十四团一营二连从皖东北调至盐阜区归建途中,在淮安县茭陵大胡庄,遭到600多日伪军的包围,二连奋起反击,经6个多小时的激战,毙伤日伪军100余人,全连除战士刘本诚受伤昏迷得以生还外,82名勇士全部壮烈牺牲。郑潭口战斗。1941年9月20日,新四军第三师八旅二十二团对涟水县郑潭口日伪军据点发动攻坚战,经过一昼夜激战攻克据点,全歼伪军600余人。朱家岗战斗。1942年12月10日,日军调集1万余人,分5路对淮北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担任掩护部队转移任务的新四军第四师九旅二十六团,在泗洪县朱家岗村被日军3个大队及少量伪军共1500余人包围,不到500人的二十六团,与敌激战一天,坚守住了阵地,傍晚敌人仓皇撤回据点。此战共击毙日伪军280余人,二十六团73名指战员壮烈牺牲。刘老庄战斗。1943年3月18日拂晓,新四军第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与日伪军十七师团一部千余人在淮阴县刘老庄遭遇并展开激战,至黄昏,四连击退日军多次进攻,终因寡不敌众,全连82名指战员全部壮烈牺牲。此战击毙日军170余人,伤200多人。西顺河阻击战。1945年2月7日,新四军第一师五十二团与1500多日伪军在顺河集(今洪泽区西顺河镇)遭遇,经过1天的激战,击毙日军72人、伪军200余人。五十二团26名指战员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3场战役。车桥战役。1944年3月5日,新四军第一师集中5个团的兵力攻点打援,在攻打车桥据点的同时,设伏芦家滩,一举歼灭日军465人、生俘24人,歼灭伪军483人,成为新四军在华中地区歼灭日军最多的一次战役,使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块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揭开了华中地区战略反攻的序幕。在车桥战役期间,淮安人民大力支前,喊出了“新四军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的响亮口号,为战役的胜利作出突出贡献。高杨战役。1944年4月19日,新四军第三师十旅等部在涟水发起高沟、杨口战役,简称高杨战役。此役历时16天,攻克高沟、杨口等14处据点,击溃涟水、新安镇、响水口等地日伪军的6批次增援,歼灭伪36师72旅等守敌2000余人,毙伤新安镇出援的日军140余人。高杨战役为华中局部反攻中的重要一环,使淮海、盐阜两大战略区连成一片。两淮战役。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盘踞在淮阴城(今淮安市区)、淮安城(今淮安区)的伪军拒绝向新四军投降,新四军第三师决定发起两淮战役,解放全苏北。三师决定先攻打淮阴城,由师参谋长洪学智和十旅旅长刘震担任指挥。9月6日下午2时,攻城部队发起总攻,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激战,歼灭伪军9000余人,解放了淮阴城。不久,三师决定以七旅、八旅等部共8个团的兵力攻打淮安城。于9月22日上午8时发起总攻,经过4个多小时激战,全歼伪军6000余人,淮安城获得解放。两淮战役共歼灭伪军1.5万多人,创新四军第三师歼俘敌人数的新纪录。两淮战役的胜利,使苏北、苏中、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两淮战役中,涌现出很多的战斗英雄和英雄群体,最具代表性的是徐佳标烈士和“清江部队”英雄群体。新四军第三师十旅特务团三营七连五班班长徐佳标,在攻打淮阴城战斗中身负重伤,他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敌人的机枪口。在战后的庆功祝捷大会上,三师师部追授徐佳标为“淮阴战斗英雄”光荣称号;同时三师党委和地方党委决定将徐佳标生前所在班命名为“佳标班”。三师党委还决定,对主攻淮阴城的十旅二十八团授予“清江部队”光荣称号。
抗战期间,新四军在淮安打响的刘老庄战斗等5场战斗和车桥战役等3场战役可歌可泣、彪炳史册。这些著名的战斗战役,以其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受到广泛称颂和敬仰。以刘老庄战斗为例,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称:“全连八十二人全部殉国的淮北刘老庄战斗,无一不是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新四军代军长陈毅称:“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励来兹。”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颁发仪式、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等仪式和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高度赞扬刘老庄八十二烈士。可以说,抗战时期发生在淮安的这些著名战斗战役,充分彰显了“铁的信仰、铁的担当、铁的意志、铁的纪律”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弘扬了伟大抗战精神。
传承弘扬
淮安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老区,在这块红色的热土上,淮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顽强斗争、前赴后继,在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代,留下了数不胜数的英雄故事,发生了许多动人的军民鱼水情故事,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壮丽凯歌,与此同时,也留下了很多非常珍贵的革命遗址遗迹及红色遗产。据有关方面调查统计,全市有红色资源220多处、红色革命文物保护单位90多处,其中以新四军为主题或与之有关联的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抗战期间,新四军在淮安留下的光辉足迹,是我们宝贵的红色遗产和精神财富,是新时代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是激励我们建设强富美高新淮安的强大动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着力传承弘扬好新四军的革命精神——
一是传承弘扬新四军听党指挥、坚定信念的光荣传统。新四军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他们对党忠诚、听党指挥,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新四军发展壮大和克敌制胜的灵魂。新四军刚建军不久,党中央向新四军发出东进北上的号召,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新四军“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党指向哪里,新四军就战斗在哪里。全军及各部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和战略部署,义无反顾、坚定不移地东进北上,深入华中敌后,开辟和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新四军也随之发展壮大。至1940年底,新四军从建军时的1万余人发展到9万余人。新四军的发展壮大,还与广大指战员坚定的理想信念分不开。新四军来源于中国工农红军,在党的长期教育下,全军上下有着崇高的理想信念,这是战胜敌人最强大的精神武器。刘老庄战斗中,连长白思才和指导员李云鹏代表全连未入党的战士向营党委提出申请,请求批准他们火线入党。全连82名指战员为了理想信念和民族尊严,全部为国捐躯、壮烈牺牲。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大力传承和弘扬新四军听党指挥的优良传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是传承弘扬新四军攻坚克难、敢于胜利的战斗作风。新四军之所以被誉为“铁军”,在于有一种精神贯穿其战斗历程,这种精神就是勇往直前、敢打必胜的大无畏的意志和气魄。新四军长期战斗在敌情复杂、环境险恶的华中战略要地,同时要与日、伪、顽、匪等几股敌人作战,他们缺少枪支弹药,武器装备也很差,但他们不畏艰险、迎难而上,不怕流血牺牲,不断攻坚克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战绩。1938年6月17日,新四军先遣支队一部在粟裕指挥下,在镇江韦岗伏击日军运输车,经过激烈战斗和白刃格斗,击毁日军汽车4辆,毙伤日军20余人。韦岗战斗是新四军挺进江南敌后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仗。新四军武器装备虽然落后,但他们敢打敢拼、敢于胜到,韦岗这一仗,打出了新四军的“铁军”风采,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中国民众抗战的信心和决心,为新四军建立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揭开序幕。纵观新四军的作战史,有千百次的战斗都是以弱胜强,他们依靠坚强的信念和意志,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善于斗争、敢于胜利。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同样会遇到很多困难险阻乃至强大敌人,这就需要我们像当年新四军那样敢于碰硬、百折不挠,在改革开放、富民强国的征途上创造骄人的业绩、作出突出的贡献。
三是传承弘扬新四军以民为本、亲民爱民的优良品德。以人民为中心,是新四军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在革命战争年代,新四军坚持放手发动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结下深厚的军民鱼水情。军队爱民如父母,人民也把新四军当作自己的子弟兵。1944年1月29日,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在《我们是政府的卫队和老百姓的护兵》中写道:“我们既然认定老百姓是军队的母亲,就应以对待母亲的态度来对待老百姓。”他认为人民军队来自老百姓,老百姓就是人民政府和军队的根,就是亲如父母的亲人。新四军在华中及淮安的大地上留下了许多亲民爱民的事迹和故事。仅彭雪枫师长就留下了诸如“雪枫堤”和“卖马度春荒”等动人的军民鱼水情深的佳话。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要继承和弘扬新四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以民为本,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是传承弘扬新四军纪律严明、清正廉洁的革命精神。新四军是威武之师,也是文明之师。新四军把自身的作风建设作为立军之本、治军之方。当年,新四军以“令行禁止,秋毫无犯”的纪律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爱戴,这也是新四军发展壮大、夺取胜利的重要因素。早在1938年6月,新四军军部在行军途中召开了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军部还对红军时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进行修改,制定新的“三大纪律、六项要求和十项注意”,与此同时,颁布实施了《新四军十条军规》。总之,纪律严明、严于律己、艰苦朴素、廉洁自律是新四军优良作风的重要体现。许多不搞特殊化、严于律己及清正廉洁的新四军将领的事迹和故事至今仍是全社会特别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社会尤其是党员干部,都要把规矩挺在前面,时刻绷紧纪律这根弦,做到守规矩、讲纪律,守住政治和廉洁的底线,营造和维护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2023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盐城市参观新四军纪念馆时强调,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要用好这一教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传承发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因此,我们要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把我市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铸魂育人的生动教材和发展经济的强大动力,为淮安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淮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