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文化根脉 激发乡村活力——我市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新路径

 2025-08-13 276来源:淮安日报

近期,第八批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单公布,我市4个村落(组)入选。至此,我市已有21个村落被认定为省级传统村落。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传承与创新并举,“一村一策”精准落笔、深挖文化基因、优化基础设施、促进文旅融合,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乡愁记忆的古村落,正通过保护活化、创新表达、精准施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守其魂:修旧如旧留住乡愁肌理

“保护与发展并重,避免静态封存。”我市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始终秉持这一理念。在淮安区顺河镇双井村,两口明代古井——圆井与八角井经修缮后重焕光彩。这里不仅保留了村民淘米浣衣的生活场景,更打造出“井文化”主题空间:古井周边增设休憩设施,传统工坊内既有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古法酱油酿造技艺展示,又有年轻人开发的顺河百叶文创产品。近年来,双井村在不改变古民居、古井、工坊原貌的前提下,完善了污水管网,铺设了石板路,村民人均收入显著增长。这种“原真性保护+适度开发”的模式,既让村落留住了乡愁,又让村民鼓起了腰包。

在保护村落格局、历史建筑、风貌环境等核心遗产要素的基础上,我市积极引入精品民宿、文化研学等业态,利用闲置空间,实现村落活力焕发与村民增收致富的良性循环,真正体现“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同时,鼓励全市各县区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对历史遗迹实施适度的保护性开发,对已经被认定为省级传统村落的村庄,全部实行挂牌保护。

焕其彩:科技赋能激活文化基因

在淮安区钦工镇横沟村“江淮火种”陈列馆,全息投影技术再现了横沟寺农民武装暴动的历史场景。作为红色文化村落,横沟村突破简单的史料陈列模式,运用AR技术让参观者“穿越”回革命年代,成为淮安红色教育的重要基地。

古老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用时代语言讲好故事。

我市传统村落通过“历史内核+现代表达”的创新方式,激活文化基因。近年来,我市系统挖掘整理村落历史、民俗、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村史馆、传习所、民俗活动等强化活态传承的同时,鼓励运用现代设计、数字技术等手段创新表达传统文化,开发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创产品、沉浸式体验项目,使古老文化焕发新生机,吸引年轻群体。

谋其远:精准施策共筑未来

盱眙县古桑街道龙潭村桃园组以建设美丽桃园为抓手,大力开展公共空间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这个因200余亩生态桃园而得名的村落,在保留“前田后林”传统格局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公共空间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打造生态宜居新桃园。如今的桃园组面貌焕然一新,村前塘口水清岸绿,村落整洁卫生,村民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近年来,淮安拒绝“千村一面”,直面发展挑战,以“一村一策”的智慧,为传统村落铺就可持续发展之路,深入调研每个传统村落的资源禀赋、特色优势及面临问题,全面了解传统村落现状及保护需求,量身定制保护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精准施策确保保护措施与发展路径契合各村实际,尽可能挖掘其独特价值与可持续发展潜力。

“传统村落是有生命的,保护它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为了让它更好地走向未来。”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的话,道出了守护与新生的真谛。这些承载乡愁的古村落,将在运河之畔持续绽放光彩。

■记 者 左文东 通讯员 齐梦婷

◎西大街邮储银行大门西侧旺铺、开发区机场路

◎公开拍租:淮安工业园区栖霞花园商铺、原小

◎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3

◎金湖县吕良镇三园村稻虾田招租公告

◎两层商务办公楼招租:翔宇大道与天津路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