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饭之恩,千年仁爱的文化回响

 2025-05-08 267来源:淮海晚报

成语“一饭之恩”,源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这便是漂母饭信、一饭千金的历史典故。《一饭千金:历代诗人咏漂母》一书,收录了自晋代至今190位诗人的219首赞颂漂母的诗歌。宋代金朋说作诗《漂母堂》:“恻隐殊无一念仁,谁能推食食王孙。纷纷天下奇男子,不及淮阴一妇人。”清代钱大昕在《漂母祠》中也有感慨:“一饭且知报,宁忘推食恩。少年轻国士,老母识王孙。惠此千金重,名将百代存。娥姁亦巾帼,钟室泪空吞。”除此之外,历代名家诗文和古代小说中亦不乏一饭之恩的典故。

陶渊明作《乞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辞官归农后生活异常贫穷,甚至到了乞讨的地步。《乞食》一诗讲述了他的一次乞讨奇遇。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由于饥饿,陶渊明鼓起勇气“乞讨”,叫开门后竟口拙无言。而主人善解人意,拿出粮食相赠,挽留相谈,晚上开怀畅饮。陶渊明为结识新朋友而高兴,赋诗相送:感谢主人的慷慨,如同漂母饭信,而自己却没有韩信的才能,今生无以为报,只有死后在冥冥之中再来报答。此情此景令人动容,同时也让我们更加体会到关键时刻一饭之恩的价值和古代漂母的伟大。

李白二遇“漂母”。李白一生游历四方,曾二次感遇“一饭之恩”的温暖,其中一次便发生在淮阴。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李白沿隋唐大运河来到淮阴,在此流连许久,作诗《淮阴书怀寄王宋城》:

暝投淮阴宿,欣得漂母迎。

斗酒烹黄鸡,一餐感素诚。

予为楚壮士,不是鲁诸生。

有德必报之,千金耻为轻。

缅书羁孤意,运寄棹歌声。

阅诗可知,李白傍晚在淮阴投宿,主妇热情相迎,以“斗酒烹黄鸡”盛情招待,就如同当年饭信的漂母一般。他自比为像韩信一样的楚壮士,承诺必报此一饭之恩,浓烈的感谢之情跃然纸上。千年之前淮阴漂母的故事,竟能在淮阴、在自己身上重演,怪不得李白羁旅意动诗兴大发了。

另一次是李白在安徽五松山游玩,晚上到山下借宿,受到老妇荀媪的热情款待,深为感动,写下《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一诗: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诗的前两句描述了李白夜宿农家 的情景,乡村寂寞冷清,农家生活贫困,邻女深夜还在辛苦劳作。第三句是说主人荀媪用平时难得一见的雕胡饭招待诗人,月光下这碗饭闪耀着美妙的银光。最后一句中的“漂母”,代指荀媪。荀媪如此精心殷勤地招待李白,使他过意不去,又无法报答她,更感到愧对她,再三致谢而不肯享用。李白游历淮安、五松山,每次作诗都提到了漂母,可见当时漂母一饭之恩的典故流传之广、影响之深。

宝琴怀古。《红楼梦》第五十一回,宝琴以平素游历各地的古迹为题,作了十首怀古绝句,内隐十物。宝钗道:“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其中第四首《淮阴怀古》写道:“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这首诗对韩信跌宕的人生感慨不已,对其不忘漂母的一饭之恩、功成名就后以千金相报之事高度赞赏。此诗名为淮阴怀古,说明曹雪芹已将一饭之恩的典故视为淮阴的标签。

秦琼报恩。秦琼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凌烟阁功臣,在民间更是被神话了的英雄,与尉迟恭为一对门神,走进千家万户。通俗演义《说唐全传》中,秦琼潞州落难,住在王小二店里,因无钱被王小二断了饮食,赶到破屋,饥寒交迫。王小二妻柳氏贤惠善良,夜里送来一碗肉羹、300文钱,真是雪中送炭,令秦琼深受感动。书中写道:秦琼不觉眼中落下几点英雄泪来,道:“贤人,你就是昔日淮阴的漂母,恨秦琼他日不能如三齐王答报千金耳!鄙人若得侥幸,自当厚报。”那柳氏道:“我是小人之辈,不敢自比君子施恩,岂望报耶?”正是,萧萧囊橐已成空,谁复留心恤困穷。一饭淮阴遗国士,却输妇女识英雄。

后来秦琼境况好转,在回山东途中专门到潞州王小二旅店找到柳氏,对她说:“我恨不能学韩信有千金相报于漂母。今日权以百金为酬,报答贤人。”即取银相送。

这段故事中,柳氏施恩不图报,秦琼守信报恩,故事感人,确有当年淮阴漂母、韩信的风采。《说唐全传》作者不详,现存最早刻本为清代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卷首有乾隆元年(1736年)如莲居士序,有观点认为作者即如莲居士。通俗演义中明确借用漂母、韩信一饭之恩作类比,说明当时这个故事庶几妇孺皆知。

二千多年来,一饭之恩的典故广为流传、影响深远,使得漂母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代表着无私的关爱、同情和善良。韩信也因此成为知恩图报的典范。人们对这一典故赞美、传颂的同时,身体力行地将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发扬光大,留下了许多感人故事与诗文佳话。文中列举的几个小故事仅是其中的缩影,如今读来,依然感动。

史料记载, 漂母去世后,韩信为报答一饭之恩,为其修建了墓冢。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淮水》中说:“城东有两冢,西者,即漂母冢也。周回数百步,高十余丈。昔漂母食信于淮阴,信王下邳,盖投金增陵以报母矣。”民间传说,漂母去世时,韩信非常哀痛,令十万将士每人兜一兜土,为漂母的坟墓添土。唐代刘长卿《经漂母墓》诗云:“昔贤怀一饭,兹事已千秋。古墓樵人识,前朝楚水流。渚蘋行客荐,山木杜鹃愁。春草茫茫绿,王孙旧此游。”明代唐冕《漂母墓》诗曰:“千金酬一饭,古墓动高秋。树色山村外,江声日夜流。楚碑春露泣,荆水暮鸦愁。芳草王孙路,年年牧竖游。”这些诗都抒发了作者对一饭之恩的感慨。

漂母墓位于现淮安市淮阴区马头镇东漂母祠内,俗称泰(太)山墩。新中国成立后,淮安人民对漂母祠等有关遗迹进行了修缮保护。1958年在开挖淮沭新河时,漂母墓处在河道中心,周恩来总理得知后,要求在不影响全局的情况下将河道偏移3公里,保护了漂母墓。2002年10月22日,漂母墓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作为漂母故事发生地的淮安,依托这一独特的资源禀赋,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打造“母爱之都”,弘扬仁爱文化。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中华民族优秀的仁爱文化、感恩文化必将在新时代发扬光大、长盛不衰。

■特约撰稿 左长方

◎淮海东路新亚国际大厦17楼招租

◎淮安生态文旅区天玺湾雅苑、梧桐公馆一期商

◎2025年盱眙县卫生健康委员会所属事业单

◎淮安汽车东站黄金地段,火爆招租!

◎预算280万!淮阴区人民法院中央空调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