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与战士

 2025-04-07 407来源:淮海晚报

如果他活着,今年已是百岁老人了。但78年前的2月,他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时年22岁。他就是记者钱毅。

钱毅烈士殉难处纪念碑重修揭幕仪式近日在淮安区施河镇戴西村举行。淮安人民会永远记住这位红色记者!

    一    

钱毅的父亲阿英是现代著名剧作家、文学史家、文学评论家。阿英原名钱德富,笔名钱杏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他到上海后与蒋光慈等发起成立“太阳社”,编辑、出版了《太阳月刊》《海风周报》等倡导无产阶级文学的刊物。1930年冬,他参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建工作,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当选为主席团成员、执委会常委以及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常务委员。1932年,他与夏衍等人进入明星影片公司任编剧顾问。1933年3月,他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电影小组”工作,和夏衍等人合作改编、创作电影剧本《盐潮》《时代的儿女》《三姊妹》《女儿经》等,还独立创作了电影剧本《丰年》,发表了《论中国电影文化运动》《电影批评上的二元论倾向问题》等文章。抗日战争期间,他在上海任《救亡日报》编委和《文献》杂志主编。1937年,他编就《近百年国难文学大系》初稿5集。此外,他还创作了《碧血花》《海国英雄》《杨娥传》等话剧。

阿英与钱毅(图右)1939 年在上海的合影

钱毅,1925年4月出生。1938年,13岁的他在上海文化界高尔基纪念晚会上作为主演参加了话剧《高尔基童年》的演出。小小年纪,他还在《夜上海》《一年间》《碧血花》《海国英雄》等剧中担任角色。他在电影《孔夫子》中饰演了孔子的孙子子思。钱毅十分仰慕明末诗人、少年抗清英雄夏完淳,阿英爱子心切,专门为他创作了剧本《江左少年》。令人遗憾的是,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上海租界,上海地下党通知阿英火速撤离。阿英只得带着钱毅离开上海。1942年7月,他们穿越了日军重重封锁线,来到苏北盐城的新四军军部。

    二    

陈毅代军长亲自接见了阿英,二人一见如故,畅谈如何搞好根据地和新四军的文艺工作。

1942年9月,阿英撰写了《苏北伟大的水利工程建设——宋公堤》一文。1943年夏,阿英组织出版了《新知识》杂志并担任主编。他还向新四军鲁迅艺术工作团、新四军三师鲁迅艺术工作团、新安旅行团、苏北文工团及各县文工团提供过业务指导和帮助。

在父亲的影响下,钱毅积极投身红色文化工作。1942年,17岁的他加入新四军三师鲁迅艺术工作团,后赴三师东海大队担任文化教员。1943年,阿英创办了《新知识》杂志,钱毅来到父亲身边,担任助理编辑。一年后,钱毅到《盐阜大众报》担任编辑,两年后升任报社副主编。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说:“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

钱毅便是“大众化”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他长期生活在上海,讲的是上海话。到了苏北,他开始讲当地话,用当地群众的语言写群众看得懂的文章。

1946年2月,钱毅经过多年苦心搜集、整理,出版了《庄稼话》一书,书中收录了他在苏北地区搜集的各类民谚俗语2230条,分为生产、天时、庄稼、杂类四大类,每一大类中又分为若干条目。《盐阜大众报》主编赵平生为该书作序,他说:“就是这些俗话,使我们更加接近农民大众,更加了解他们的心情,更加认识到他们经过千百年的磨炼所拥有的世界上最能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句话,更加了解农民,就更加了解中国(因为农民占绝大多数)。”

钱毅特别重视基层通讯员队伍建设。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安徽省分会主席的著名作家陈登科,在苏北根据地写的第一篇稿子《鬼子抓壮丁》仅60多个字,其中就有20多个字不会写,全用符号代替。他曾得到过钱毅的全力帮助。陈登科说,对工农通讯员的来稿,只要内容可取,钱毅会尽量选用。1946年,钱毅结合自己一年多来指导工农通讯员采写稿件的经历,创作了《怎样写》一书,用生动的群众语言,论述了新闻稿件应该怎样写,对解放区的“工农通讯运动”和新闻写作大众化工作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怎样写》连续17次再版,累计印数近18万册。

钱毅本人在写文章时也善于运用群众语言,形成了简洁、纯朴、生动、朗朗上口的特点。他还重视墙头诗运动,认为这是一种宣传教育的好形式。他写过数十首墙头诗并刊于《盐阜大众报》,被各地通讯员抄录在当地的“墙头报”上。

    三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很快发动了内战。1946年6月26日凌晨,以湖北宣化店为中心的地区炮声隆隆。国民党军队撕毁和平协议,向中原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正式爆发。

与华中共产党部队对峙的是国民党陆军上将、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1946年5月,薛岳到达徐州。9月6日,薛岳下达进攻淮阴的命令。9月19日、9月22日,淮阴城、淮安城相继失守。

在国民党大军压境的困难形势下,以钱毅为代表的红色记者们还在采访。《盐阜大众报》暂时停刊了,钱毅调任新华社盐阜分社特派记者,担任盐阜第三中心县委记者组组长。

1947年2月25日,钱毅参加了石塘区和平桥区(现均属淮安区)的干部扩大会。当时,报社通知钱毅回社,但他回复说,砖桥、黄庵两个乡的典型材料尚未搜集好,他准备再去石塘区涧河联防队采访。涧河一带离国民党军队驻地很近,前去采访相当危险,但钱毅还是去了,并采访了当地的联防队。2月28日深夜,因还乡团告密,国民党出动了一个主力连的兵力,由东向西封锁、包围了联防队当晚的宿营地蒋舍(今淮安区施河镇戴西村)。突围途中,钱毅遇到了河流,因不会游泳,只能躲入河边芦苇丛中,但不幸被敌人发现而被捕。

钱毅被捕三天后,被带到了石塘村(现属淮安区朱桥镇)关押。国民党军队一名团长想从钱毅身上获取情报,派了一名副官去劝降。这名副官对钱毅说:“我们知道你是一位文化人,非常有才华。只要你答应跟我们干,就可以送你去南京养伤。”钱毅没等他说完,就怒斥道:“滚,你没有资格同我讲话!”当天下午,这名团长亲自出马,先是好言相劝,随后摆出各种刑具恐吓、威胁。他对钱毅叫嚣道:“只要你说出‘自新’两个字,就免你一死。”

“宁可枪毙,决不‘自新’!”钱毅坚定地回答。这是烈士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敌人残忍地将钱毅拖出了屋子,拖上了涧河桥,然后开枪将他杀害。敌人把烈士的遗体抛入了涧河。烈士的英魂,随着东逝的流水,奔向了大海。

钱毅牺牲后,著名民主主义革命者、诗人柳亚子为钱毅烈士题词:“是人民的文学,是民族的精英,从墨写的言辞中,辉映着血写的生命的火花。”

1949年,曾任新四军三师师长的黄克诚为钱毅题词:“威武不能屈,临难不苟免,是真正的人民英雄。”

黄克诚的题词

■特约撰稿 王卫华

◎淮安涟水国际机场酒店项目意向招商公告

◎预算超109万!2025年徐溜镇一事一议

◎招聘40人(事业编制),2025年涟水县

◎招聘87人(事业编制)!2025年盱眙县

◎招聘96人(事业编制)!2025年金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