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和运河一起静静流淌

 2025-03-27 297来源:淮海晚报

编者按:3月3日,改编自作家徐则臣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同名电视剧《北上》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电视剧里运河边六户人家三代人的命运交织,展现了对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剧中青年人奋斗打拼的故事也吸引了青年学子的目光。该剧火热播出后,“作者的原乡”“花街在地性”“文学地理”……在淮阴师范学院的青年学子中引发广泛讨论。因此,本期《安澜周刊》花街版邀请淮阴师范学院部分青年学子一起讨论。

同学们阅读文学原著,观看改编电视剧,走到淮安的运河边、花街旁寻找故事痕迹,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历史的纵深和文学的浪漫相遇,影视的表达和实地的探索相遇,《北上》在花街,在淮安,在运河,也在每个热爱故乡的人的心上。

《北上》:轻启我与历史的对话

■李薇

作为一名从南京来淮安求学的大二学生,初到淮安时,我对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便是那条贯穿南北的京杭大运河。运河的水流平缓而深沉,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虽曾听闻运河的历史,但直到观看了电视剧《北上》,我才真正感受到这条水道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力量与情感厚度。它不仅是地理的坐标,更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我在这座城市求学期间逐渐融入其中的精神纽带。

运河最开始对我来说只是地图上的一条线、一个符号。它不如长江那样波澜壮阔,也不似秦淮河那般浪漫诗意,却以一种低调而持久的方式存在着。直到某天,我带着对家人的思念在傍晚时分沿着运河散步,看见夕阳的余晖洒在河面上,岸边有几艘小船静静地停泊,下班后的淮安人在两岸漫步。那一刻,我突然感受到一种说不出的宁静与厚重。《北上》这部电视剧将这种感受放大了。影片中的运河不仅是背景,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了运河在不同年代、不同季节、不同人群中的不同面貌。当我看到银幕上运河的波纹与现实中我每天经过的那一段水道重合时,那种熟悉感与陌生感交织的复杂情绪瞬间涌上心头。原来,运河早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只是我未曾用心去感受。

在《北上》中,我发现运河不仅是淮安的标志,更是淮安与外界联系的纽带。影片中,淮安作为运河上的重要节点,承载了无数商贾、文人、船工的梦想与故事。而这座城市的兴衰,也与运河的命运息息相关,我逐渐感受到运河对这座城市的影响。无论是老街的古建筑,还是运河岸边的茶馆、码头等,都透露出一种历史的韵味。淮安人的生活节奏似乎也与运河的流动相契合,缓慢而从容。这种生活态度让我这个“外地人”也逐渐放慢脚步,去感受这座运河城市的独特魅力。

《北上》不仅让我重新认识了运河,也让我开始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影片中,运河见证了古代的繁荣与近代的衰落,也见证了现代社会的复苏与新生。作为一名00后,在屏幕上看到运河两岸的时代变迁时,我恍然感悟,历史以各种形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影片中的主角团在运河边长大,他们的成长历程让我有很特别的感触。作为一个在省会城市长大的孩子,习惯了现代生活的便利与繁华,但当我看到他们在运河上谋生、奋斗的故事时,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一代人与历史有着怎样的联系。我们的生活看似与运河无关,但其实,运河所承载的文化基因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中。作为年轻一代,我们不仅有责任去了解历史,更应该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找到传承与创新的平衡点,我想这也是《北上》想向我们传达的。

我总喜欢在陷入负面情绪时去运河边走走,运河总是能让我找到内心的平静。而《北上》的播出,让我对运河的情感更加深刻。它不再只是一条水道,而是一个承载记忆与情感的空间。电视剧中有这样一幕:老船工用手摸着河岸的石头,眼中流露出对运河的深厚情感。这让我想起自己每次路过运河时,总会在岸边驻足片刻,感受水流的声音与河风吹过的温度。这种细微的体验,或许就是运河与我之间最真实的联系。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我成长过程中的陪伴者。

《北上》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当运河申遗成功,改造后的石码头焕然一新,北上的游子们带着都市淬炼的智识与阅历,再次回到运河之畔。回到花街的马思艺与陈睿携手拼凑出花街六家人跨越世纪的家族故事,谢望和牵着身患重病的夏凤华走向婚姻登记处,邵星池将热气腾腾的阳春面端到临终的父亲面前。运河儿女在时代浪潮中的奋斗与成长,以及他们对运河精神的传承与守护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北上》中小人物在大时代下的奋斗,也让我开始思考自己在新时代的位置与责任。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历史、传承文化,为未来注入更多的力量。正如影片所展现的那样,运河的深情回响,始终激励着我们前行。

让记忆具象,往事亦可追

■过灵芳

最近,由《北上》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央视热播,一句“童年的小院,没有高楼大厦遮挡,只有邻里间的热气腾腾”,让我对花街产生了好奇,于是,在一个阳光正好的午后,我选择了身临其境。

狭窄的石板小路装得下三人并肩,更容得下人们的青春与遐想。走在花街的小道上,脚下的石板历经岁月的磨砺,好似在这里生活着的人们一般有着独一无二的纹路。坐在璞园糖水的竹板小凳上,微风吹动树梢,我回望来路,小道上孩童嬉笑着、阳光下人们谈笑着、线杆上《北上》打卡物随风飘荡着……恍惚间,我似乎能看到《北上》中人们的生活,看到幼时抛进冰凉河水的西瓜、放学路上充满仪式感的油墩子与软糯劲道的淮安长鱼面。少年口中“花街五块,淮安二十”的欢声笑语、“往来千里路常在”的豪情壮志与此刻人们的谈笑声交织,不断回荡在我的耳边。我感叹《北上》给花街带来的巨大变化,感叹它现在的阳光正好、人群簇拥。身处其中,我仿佛也能看到儿时在路上嬉闹的自己,竟也不禁地思恋那泡在井水里冰冰凉凉的瓜果与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我突然意识到,此时此刻花街似乎不再是人们口中那个简单的小巷子,而是成为承载人们青春记忆的实体。它让年轻一代能触摸到长辈们的青春,也让年长一辈的记忆有了具象化的载体,我想这也许就是《北上》的意义。

阳光徐徐落下,平等地在每一片波光粼粼的河面上留下痕迹。我走在运河边上,远望着河岸边每个风尘仆仆的过路者。恍惚间,我的思绪抽离,也许周一仆的那句“对运河,我们不能忘本”与《北上》中淮安人民对于大运河独特的情感建立从未改变,他们依旧伴水而生,并与其一同生生不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故事都会被风吹散,但美好不会。我们都曾有“重温往事,方觉岁月如风”的感慨,但若往事回忆皆可追忆那又有何伤感?也许《北上》的出现便是给予我们抛去因岁月流逝而时常伤感的机会,对于花街是如此,对于青春与过往更是如此。

流动的当下

■麻书鸣

当第一缕晨光掠过淮安老城区的飞檐翘角,运河水泛起的粼粼波光,恰似文明传承的密码在晨曦中闪烁。电视剧《北上》以流动的镜头语言,书写着中华文明的现代性寓言。它脱胎于徐则臣的同名小说,却不拘泥于原著的复刻,而是将流淌2500年的运河从地理坐标升华为文明载体,在三代人命运的交响中,完成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深刻思辨。

踏入《北上》的世界,便如同置身于时代浪潮冲击下的运河之畔。往昔,1901年意大利旅行家小波罗在通州的意外离世,连同清政府停止漕运的政令,如沉重的暮鼓,宣告着运河旧日繁华的渐次落幕。而在千禧年初的新纪年里,京沪高速的全线贯通,又似汹涌的波涛,让运河船运再度陷入衰落的漩涡。运河边的花街,恰似现代化浪潮中无数传统城镇的缩影,生产方式的剧烈变革如狂风骤雨般袭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代际观念的巨大差异与生活方式的天翻地覆,更如暗流涌动,引发了一系列激烈的冲突与碰撞。

然而,在这困境之中,人性的光辉穿透时代迷雾。王学圻饰演的爷辈,如古老运河边坚守的磐石,固执地守护着传统的温度;胡军诠释的父辈,在时代洪流中似漂泊的舟楫,苦苦挣扎后无奈顺应改变;而夏凤华、谢望和等孙辈,则如振翅高飞的雏燕,以无畏的勇气积极“应战”。夏凤华在男儿堆中成长,养成的阳光开朗赋予她敢闯敢拼的劲头,投身蓬勃发展的物流行业;谢望和凭借过人的商业头脑,搭乘互联网经济的快车,构建自己的商业蓝图。剧集大胆突破小说既定的时空框架,更加专注于刻画主角们当下的生活轨迹,在全新的时空维度中续写精彩篇章。它以现实主义的细腻笔触和深刻洞察,为传统文化在现代困境中探寻出一条充满希望的破局之路。

沿着运河的波光回溯,不难发现,故土情结如同一条无形的丝线,紧密缠绕着运河儿女的灵魂。运河,这方孕育他们的“故土”,在实景画面与动画中,如同一条蜿蜒的丝带,串联起主角们的人生旅程。它见证了他们无忧无虑的童年、意气风发的少年时光,引领着他们北上逐梦,又在他们疲惫时,以故乡的温暖怀抱迎接归来。在这里,“北上”并非是对故土的背离,而是为了更好地回归。运河不再是传统叙事中阻碍主角发展的桎梏,而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崭新起点。当主角们带着京城的学识与本领,反哺运河的振兴事业,那份对故土的眷恋与对理想的追求达成了完美的和解。

大运河,这座承载着中国历史与文明的文化宝库,在剧中焕发出别样的光彩。全景镜头下,运河似一幅徐徐展开的文化长卷,传统与现代的元素在此交融。小桥流水与高楼大厦比肩而立,货船队与高速公路上飞驰的汽车并行不悖,现代物流港口在运河边忙碌运转。剧集借助蒙太奇的巧妙剪辑与精湛的视觉特效技术,将运河文化遗存与相关文化基因自然融入情节之中,形成了富有诗意的视听语言,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间,绽放出奇妙的火花。

“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运河水永远向前,却始终倒映着历史的星光。在传统与现代的永恒对话中,《北上》用镜头证明:真正的文明传承,永远发生在流动的当下。

驻足运河边 欣赏花街景

■沈雪

当傍晚的黄昏缓缓降临,我蜷缩在椅子上,观看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北上》。弹幕中出现的“淮安人来打卡”,是我和这部热播剧的第一次见面。

《北上》讲述了生活在运河沿岸的一群年轻人,从北上追梦到回归家乡的故事。剧情围绕一群沿运河而生的少年展开,他们在旅途中不仅经历了成长的喜悦,也遭受了挫折的碰壁,彼此间的友情与亲情也在风雨的洗礼下愈发坚韧。而他们的成长,也伴随着大运河的兴衰。

《北上》是一个典型的群像年代剧,这部剧没有明确的主角,但非要说有一个主角的话,那么运河就是最大的主角。悠悠运河,沟通南北,连接古今。在时代的洗礼下,上千年的运河没有被灰尘蒙旧,依然熠熠发光。它孕育了无数运河人家。对于运河人家来说,大运河不仅仅只是一条河,更是他们情感的寄存,是指明道路的一盏明灯。对于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来说,运河是我们的精神慰藉,当心情烦躁时,我会踏上前往运河的道路,看河水流过,听昆虫嬉闹。这时,运河像是母亲宽厚的手掌,抚平我内心的焦躁。

深夜刷剧时,总被弹幕里“毕业后想回淮安开民宿”的留言触动。与此同时,我们这代人也在寻找与运河对话的方式——或许是寻找隐藏在小巷之间的淮扬美味,或许是抚摸青瓦留下的痕迹,又或许只是坐在大运河边上,看桃花飘落在运河的水面上,绘成春天的画卷。

在后来的某一天里,我趁着春光来到淮安的花街,阳光如潮水般倾泻下来,让人心里暖暖的。春风也亲吻着我的脸颊,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我也学古人赏景,坐在璞园糖水的木椅上,手捧一碗酒酿,欣赏这一切的欣欣向荣。不远处,老人卖的油端子闪着金黄色的色泽。他忙碌的身影与我记忆中的爷爷的身影重合。一群孩童在我身边打打闹闹的跑过,无忧无虑的样子给花街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被他们的活力感染到,站起身来朝着大运河走去。我站在河边,中老年谢望和抚摸运河石堤的镜头在脑海闪回。此刻,我终于明白:我们这代人的青春,终将在与古老运河的对话中,成为璀璨的明星,冉冉升起。

运河边的人间烟火

■张艺晗

暮春的雾气在里运河上洇染开来时,我正对着手机屏幕出神。《北上》剧集里青灰色的船帆掠过粼粼波光,与眼前载满游人的仿古画舫在时空里重叠。百年前漕船过闸的号子声、纤夫踏碎晨露的脚步声,此刻都融在河风里,轻轻叩击着观景台的木栏杆。

作为一名在淮安求学的异乡学子,运河于我本是史册间陌生的铅字。故乡起伏的丘陵间从未有过这般开阔的水系,初遇里运河时,只觉粼粼波光里沉淀着深邃的岁月。直到剧中少年们在热气腾腾的早点摊前驻足,马奶奶掀开蒸笼腾起的白雾,与现今花街面馆飘出的香气如出一辙;谢望和奔跑时扬起的衣角,叠映着淮中少年跃过石阶的剪影。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运河的魂魄并不在史书泛黄的纸页里,而在市井升腾的烟火中——码头边褪色的帆布棚下,老板娘捞起的长鱼面正滚着金黄的油花;石阶旁的老茶摊上,紫砂壶嘴吐出的热气与货轮鸣笛声缠绕着升空。

剧中人的悲欢总带着运河特有的水气。当谢天成布满老茧的手掌最后一次抚过船舷,颓唐的眼睛迸发出灼人的光,分明映着无数淮安船老大的倒影。这让我想起了前日路过清江闸时,听见开过二十年柴油船的老船工的嘀咕:“当年我摇柴油机的手柄,比现在这帮小伙子划手机还利索。” 而翌日清晨,当夏父驾驶货船轰鸣着渐渐远去,谢天成喘着粗气踉跄着追着船影,河风掀起他汗湿的衣角,黝黑的皮肤在阳光下微微发亮——那是年轻时在货轮上奔波的勋章,如今却成了时代更迭的印记。

但运河终究是温热的。徐则臣笔下的斑驳铁锚、青石码头,在镜头中化作马奶奶包馄饨时手腕轻转的弧度,化作谢家夫妇深夜数零钱时相视而笑的皱纹。当软兜长鱼在粗瓷碗里泛起油光,屏幕前的淮安食客们会心一笑:这滑嫩鲜香,何尝不是运河滋养的至味?夜色中的大华子小心翼翼地端来一大锅熬好的糖逗思艺开心,闷闷不乐的思艺最终被大华子的热情打动。院里的暖黄微光,伴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恰似夜里永不熄灭的温暖。

此刻华灯初上,里运河游船载着笑语划过波心。对岸大排档飘来炝锅的葱香,混着剧中少年追逐的笑声,在三月晚风里酿成醇厚的乡愁。千年运河教会我们的,或许从来不是如何凭吊往昔,而是怎样在柴油与霓虹交织的新河道上,打捞那些永不沉没的温热——就像码头石缝里钻出的野花,钢筋森林中固执飘荡的炊烟,以及夜色里总有人守候的那盏渔火。

◎预算108.8万!淮安市繁荣小学教育集团

◎本人征婚启事征婚启事

◎淮安市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岗位公开竞聘

◎招聘教师79名!2025年淮安市淮阴区公

◎2025年淮安市市属及部分区属事业单位公

上一篇:花街畅想

下一篇:辨冤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