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多元水文化的宏大体系中,运河文化无疑是一朵奔腾不息、承载着深厚历史与人文内涵的壮美浪花。电视剧《北上》以其独特的艺术笔触,将运河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巧妙地融入青春成长叙事,编织出一首既厚重又灵动的视听诗篇。
《北上》以一种极具巧思的方式拉开了历史的帷幕。1901年,意大利人小波罗考察运河,与翻译兼向导谢平遥搭乘木帆船沿着运河北上,这一黑白画面宛如古老的时光印记,一下子将观众带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2000年,谢望和与运河子弟们及干散货船出现在波光粼粼的运河上,两个不同时空的场景对比,恰似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这不仅是代际文化基因的延续,更是千年运河文化无声却有力的传承。
运河畔的生活,处处洋溢着互助的温情。当马奶奶出现中风迹象后,邻居们迅速组成临时担架队。马奶奶中风后的紧急送医、凑医药费、轮值看护等每一个环节都展现出运河沿岸人民骨子里的善良与仗义。梁海泓学开大货车时,李燕主动承担谢望和的一日三餐;马思艺陷入困境,小伙伴们齐心协力筹钱;大华子被骚扰,谢望和等人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这些情节初看可能觉得无足轻重,却如同一圈圈温暖的涟漪,生动诠释了互助互爱这一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核。这种互助文化并非偶然,它是运河沿岸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紧密联系,是在共同面对自然与生活挑战时凝聚的力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运河文化中的具体体现。
运河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在剧中体现得尤为鲜明。混血长相的马思艺初到花街,不仅没有受到歧视,反而迅速成为“团宠”;山东人马奶奶沿着运河南下定居江苏,毫无外乡人的感觉;罗之梅追寻演员梦,丈夫周宴临虽不舍却默默支持。不同背景的人们在运河畔和谐共处、互相接纳、彼此尊重,这种相处模式正是运河精神气质的生动写照。电视剧《北上》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并通过人物故事将其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电视剧采用线性叙事手法,从一群10岁孩子“合作”偷瓜讲起,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他们的成长历程。从一起玩闹、接纳新成员马思艺,到共同面对高三的学习压力、青春期的情感萌动以及对人生道路的思考,这种循序渐进的叙事方式,如同缓缓流淌的运河水,自然而流畅,符合观众的日常生活经验,也更容易引发情感共鸣。观众仿佛陪着剧中人物一同成长,见证他们的欢笑与泪水、挫折与成长,深刻理解这些年轻人在成长道路上的心路历程。
在以线性叙事为主的基础上,电视剧《北上》巧妙运用闪回、闪前等非线性叙事手法,为青春成长叙事增添了丰富的层次和别样的趣味。闪回谢望和小时候为引起马思艺注意而做出的一系列糗事,生动展现了青春期男孩在喜欢的女孩面前的青涩与纯真;而闪前大华子想象中未来与马思艺、谢望和在一起的场景,不仅将李燕的调侃具象化,更引发了大华子对未来三人关系的焦虑,冷色调的画面强化了这种不安情绪,同时也为剧情增添了一抹喜剧色彩。这些非线性叙事手法的运用,打破了时间的线性束缚,使角色的成长轨迹更加立体、丰满,让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与许多充满冲突与对抗的成长叙事不同,《北上》始终以温情的笔触描绘青春期个体的成长。在处理父子冲突这一常见的成长题材时,无论是陈睿与陈泊朋友般的父子关系,还是谢望和与谢老大、邵星池与邵秉义之间虽有对抗但始终可控的冲突,都以和解的姿态化解,通过父亲形象的“去权威化”实现情感救赎。这种温情的表达方式,更贴近生活的真实,让观众在感受成长的痛苦与挣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亲情的温暖与包容,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充满人文关怀的成长理念。
电视剧《北上》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将运河文化与青春成长叙事完美融合,让两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运河文化为青春叙事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和广阔的社会背景,使年轻人的成长故事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历史底蕴;而青春成长叙事则为运河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时代气息,通过年轻一代的视角和经历,展现运河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剧中的年轻人在运河文化的熏陶下成长,他们身上既有运河沿岸人民善良、仗义、包容的品质,又有新时代青年的朝气与活力。他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与抉择时,所展现出的勇气和智慧,正是运河文化精神在当代的延续。同时,他们的成长经历也反映出运河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与适应,如对财富的追求、对梦想的执着等,都体现了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与创新。
电视剧《北上》不仅是一部关于青春与成长的电视剧,更是一部传承和弘扬运河文化的艺术佳作。它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将继续在观众心中激荡,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桥梁,激励着人们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