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三伏天,暑热蒸腾,人体易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多汗、易中暑等症状。如何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科学养生、避免误区?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梳理出三伏天健康防护要点。
▶小心病从口入
“三伏天气温高、湿度大,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需要格外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乔晓指出,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的快速繁殖。值得注意的是,冰箱并非“保险箱”,低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微生物繁殖,若存放时间过久,细菌仍会持续滋生。
肠道传染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腹泻、恶心、呕吐、腹痛、食欲不振等。如果病情迁延不愈,可能会引起营养不良、贫血、身体抵抗力下降,严重的还会导致脱水,极个别病例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乔晓提醒市民,高温可杀灭致病性微生物,饮用水需煮沸后再饮用;食物和厨具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吃剩的食物应及时密封冷藏在冰箱内,且存放尽量别超过24小时,再次食用前需要热透;同时应避免食用生食或半生食易带致病源的水产品。此外,平时应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注意手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应及时洗手;不暴饮暴食,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生食食物一定要洗净。
▶科学运动避开风险
都说“夏练三伏”,但在高温酷暑环境下,普通人该如何科学锻炼?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祁玉军提醒,强身健体不必在高温高湿环境中“硬扛”,科学规避风险才是关键。
“当气温超过35℃时,即便处于静止状态,身体也会出现心跳加速等散热调节反应。”祁玉军介绍,在三伏天运动,要格外警惕中暑信号。先兆中暑时,人体会出现头晕、口渴、多汗、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轻度中暑则表现为面色潮红、心跳加快,体温升至38℃以上。“一旦出现这些症状,需立即停止运动,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用湿毛巾擦拭身体帮助降温,并及时补充电解质水。若出现呕吐或意识模糊等严重情况,必须马上送医救治。”祁玉军说。
运动后的恢复环节同样不容忽视。首先,运动结束后不要立刻停下来休息,应慢走5—10分钟,让身体有一个缓冲过程,防止出现不适。其次,可用凉水冲洗手腕、颈部,或用冰毛巾敷在腋窝、腹股沟等大动脉处,帮助身体快速降温。此外,不同特殊人群在三伏天运动有不同的注意事项。心血管疾病患者要避免晨起剧烈运动,因为早晨是血压高峰时段,此时运动可能增加心脏负担,同时要密切监测心率。
▶养生拒绝盲目跟风
淮安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治中医师汤月霞提醒,三伏天养生需因人而异,盲目跟风可能适得其反,甚至“养病”,尤其要避开三大误区——
误区一:只避暑不避寒。汤月霞表示,三伏时节天气炎热,人体阳气最为旺盛,毛孔舒张,如过度贪凉,比如长时间待在空调房、空调温度过低、大量食用冷饮等,会导致寒邪入体,影响身体健康。
误区二:盲从“冬吃萝卜夏吃姜”。汤月霞提醒,夏日吃姜有很多讲究,吃得对才能起到养生的效果。姜适用于体质偏寒之人,也就是四肢不温、怕冷喜暖、吃凉物会腹泻的人群。阴虚火旺体质者,比如经常口干、眼干、鼻干、皮肤干燥、心烦易怒、睡眠不好的人群,不宜多吃姜。另外,吃姜还要看时间。早晨,人体的阳气有待升发,吃点姜可以健脾温阳。到了晚上,人体阳气收敛,应减少姜的摄入,多吃容易消化的食物。
误区三:迷信晒背、坐石墩能治病祛湿减肥。汤月霞指出,晒背、坐石墩对阳虚体质、慢性寒症者有一定辅助作用,但无法替代正规治疗。科学晒背需选对时间,一般在上午9时至10时或下午4时至5时为宜,避开10时至16时的强光时段,初晒者从5到10分钟起步,逐步延长至15到30分钟,以身体耐受为度。
■记者 徐薇 高婷婷;来源:淮海晚报
本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