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5日至7日,淮安市现代有轨电车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专家评审会召开。来自南京、北京、上海、天津、广州、苏州和淮安等地15位专家,相关部门和区负责人等出席会议。经过现场调研、材料分析,《淮安市现代有轨电车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专家组评审。
2015年12月4日,市政府召开现代有轨电车一期工程建设动员会。会议明确一个总体目标和三大时间节点,一个总体目标即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这项中心城市建设史上的亮点和精品工程;三大时间节点即年底前开工建设,2015年9月份前完成轨道铺设,2015年春节前主体建成。
2015年2月24日,我市有轨电车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总投入35亿元,线路西起市体育馆,沿交通路至大运河广场北侧,经和平路至水渡口广场,向南沿翔宇大道、楚州大道至淮安区,全长20.3公里。全线串联市商业中心、商务中心、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共设车站23个,为目前全世界最长的无接触网供电线路。根据工程建设进度预计,2015年初首列车将调试上线运行。
一、项目背景
2015年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鼓励发展快速公共汽车、现代有轨电车等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系统。目前,省内多个城市都在大力发展地铁、BRT以及现代有轨电车等大容量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我市正在加快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公交优先战略是增强中心城市功能的重要内容,加快城市快速公交体系的规划建设既是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居民出行方式和出行结构的现实需要,也是提升城市形象、加强组团联系、引导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年5月,我市正式启动了淮安现代有轨电车项目的研究工作。
目前,欧美及澳洲已有130多座城市建设运营有轨电车,规划及续建项目近百个。国内应用也在不断增加,据了解,全国现代有轨电车远期规划线路长度超过5000公里。目前,天津、上海、沈阳、珠海、南京等城市的现代有轨电车已经投入运营或正在加快建设。
二、我市选择现代有轨电车的考虑
随着我市城市规模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交通需求增长迅速,城市交通出行量和出行距离大幅度提高,城市拥堵状况日益严重,特别是中心城区道路资源有限,矛盾更加突出。普通公交已经难以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建设快速公交系统。目前,大容量快速公交方式主要包括地铁、轻轨、现代有轨电车、BRT等方式。对这几种方式进行比选,淮安的城市形态、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适宜发展现代有轨电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投资上比较节省,每公里投资约为地铁的1/5,约为轻轨的1/3。
二是运量较大,高峰小时达到1.0~1.5万人,能够满足我市近期乃至远期在客流需求。
三是与城市公交体系整体规划相统一,与未来地铁及轻轨线路不冲突、相衔接,为地铁发展留有空间。
四是节能环保,零排放、无污染、能耗低,符合低碳节能环保要求。
五是有利于提升城市整体功能和品味,现代有轨电车高效灵活、安全舒适、形象美观。
三、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一)线路走向:西起市体育馆,沿交通路至大运河广场北侧,经和平路至水渡口广场,向南沿翔宇大道、楚州大道至淮安区商贸城,全长20.3公里,共设车站23个。
(二)轨道布置方案:利用翔宇大道(水渡口至板闸)路中部分绿化带敷设两条有轨电车专用车道,建成后恢复路中约6米宽绿化带,现有8条社会车道保持不变;和平路、交通路占用两个车道作为有轨电车专用道,社会机动车辆单行;在水渡口广场站、枚皋路站等两处同步建设人行地下通道。
(三)车辆供电方式:初步计划在体育馆至水渡口路段采用地面供电方式,水渡口以南路段采用架空接触网供电方式或全程采用地面供电方式,实施中将作进一步比较论证。
(四)车辆基地:选址设置在翔宇大道与宁连路交叉口东北角地块,满足车辆停放及检修功能。
(五)工程估算投资:32亿元左右(包括局部配套道路改造费用3.1亿元),若全程采用地面供电方式将达37亿元左右。
四、项目建设初步计划
经过多次讨论,项目方案比较稳定,正在抓紧推进,将于近期召开动员会,启动征地拆迁和绿化、管线、杆线等迁移工作,争取年底前开工建设。
来源《里运河文化长廊、水渡口金融中心、现代有轨电车三项重点工程规划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五、线路走向图
本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