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淮保安澜,兴淮润民生——写在淮安治淮七十五周年之际

 2025-10-28 261来源:淮安日报

一座淮安城,半部治淮史。淮安地处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交汇处,曾是名副其实的“洪水走廊”。自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以来,淮安广大干群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开展了大规模的、持续不断的、艰苦卓绝的治淮水利建设,书写了一曲追梦安澜的精彩华章。

特别是“十四五”期间,淮安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统筹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在水安全保障、水资源集约、水生态修复、水管理改革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以项目为支撑,持续筑牢水安全底板

金秋时节,在京杭大运河与淮河入海水道交汇处,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的关键节点工程——淮安枢纽水上立交扩建工程的施工现场,机械轰鸣、车辆穿梭,一派如火如荼的建设景象。“通过挖宽泓道、培高堤防、新增30孔地涵,淮安枢纽行洪流量将从2270立方米/秒提升至7000立方米/秒,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水上立交工程。”淮安枢纽建设处副主任王洪玉说。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是淮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标志性、战略性工程,自2022年7月30日开工建设以来,建设者们战高温、斗严寒,抢工期、保进度,全力以赴推进工程建设。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淮河流域洪水入海通道,使洪泽湖的防洪标准由之前的百年一遇大幅提高至三百年一遇。

75年来,从导沂整沭工程、苏北灌溉总渠到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分淮入沂,再到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淮安通过大规模水利建设,持续掀起治淮高潮,彻底改变了淮河“泛滥成灾,非涝即旱”的历史。同时,淮安还兴建了三河闸、淮安水利枢纽,加固了洪泽湖大堤,实施了里运河防洪控制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有力防御了流域重大洪涝灾害。

治淮之路,步履不停。为构筑更为稳固的“淮水安澜”防御体系,“十四五”期间,淮安重点实施淮河入海水道二期、苏北灌溉总渠堤防加固、黄河故道险工治理等流域性河道建设工程,加快现代水网建设。同时,积极推进洪泽湖周边滞洪区近期建设、淮河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居民迁建等工程,积极争取蓄滞洪区布局调整优化,让淮水安澜的梦想照进现实。

特别是针对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内涝压力增大问题,淮安把“不淹不涝”城市建设作为重要民生实事来抓,聚焦区域防洪排涝短板,实施汪木排河、高桥河、老三河、窑头河—渔滨河、张福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并对朱码闸、公兴河梯级闸、杰勋河梯级闸等病险涵闸进行拆建或除险加固;实施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深入研究渠北区、里下河区、沂南区等区域系统治理方案,推动区域防洪排涝能力大幅提升;实施主城区河道轮浚、城区泵站改造提升、茭陵一站引河上游排涝能力提升等工程,推进洪泽区、淮安区、淮阴区、金湖县、涟水县等城区防汛排涝工程,完善淮安经开区水系调整、淮安工业园区排涝能力提升等工程,稳步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城市排涝标准达10年至20年一遇。

在水旱灾害防御机制方面,淮安持续完善“1+7”防汛指挥系统,加强防汛责任落实、隐患排查、预案修编等专项工作,科学调度各类水利工程,成功应对淮河流域性大洪水、超强台风“烟花”、60年来最严重的气象水文干旱等严峻考验,实现“大水之年无大险,大旱之下无大灾”。

以绿色为底色,全面推动水生态治理

淮安五湖镶嵌、四水穿城,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十四五”期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全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大河道整治力度,全速推进幸福河湖建设,让淮安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碧波荡漾,花海斑斓。今年国庆中秋长假期间,白马湖生态旅游景区游人如织。谁能想到,这里原是沟壑纵横的“白马大沟”。由于地处多县、过度围养等原因,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白马湖水质恶化,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直接影响湖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通过实施退圩还湖、退渔还湖和沿湖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湖区重现碧水盈盈、飞鸟翩跹的景象。如今,白马湖核心区水质达到Ⅰ类水标准,生产、生活、生态实现“三生”共赢,成为众多市民和游客心中美好生活的目的地。2023年,白马湖湿地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白马湖的蝶变见证了新时代淮安不断推进水生态保护的坚实步伐。淮安持续开展洪泽湖退圩还湖还湿、洪泽湖生态修复工程,有效恢复湖泊调蓄能力。并以“生态碧水三年行动”为抓手,统筹推进污水治理、生态活水、湿地修复等五大行动,建成幸福河湖235条(个、段),淮河入江水道金湖城区段、涟水五岛湖入选淮河流域幸福河湖建设名单。

淮安还以生态河道、生态清洁小流域为抓手,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全市累计建成农村生态河道3385公里,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达47%;实施淮阴区陶闸小流域、盱眙县南山头小流域等治理项目,不断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

在水利工程设计、建设过程中,淮安注重融入水文化理念,打造大运河水上立交、大运河百里画廊、水工科技体验园等标志性工程,叠加文化旅游、健康休闲、遗产保护等功能,不断做强“水韵淮安”品牌。创建古运河、清晏园等10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同时创建白马湖等7个省级水利风景区,实现县域全覆盖;编制《淮安市水工全域旅游规划》,初步形成“一轴、一核、五带、五区、多游线”的水工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淮安还深度挖掘水利风景区多元功能,让治淮文化“润物细无声”。成功申报7个省级水利遗产,清晏园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市樱花园入选全国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地及首批省水情教育基地,洪泽古灌区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洪泽湖大堤获首批国家水利遗产提名。

此外,淮安积极探索“水文化+产业+旅游”的融合路径,助力水利风景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天泉湖”“金湖荷花荡”“生态白马湖”等特色品牌效应凸显。

以惠民为根本,不断加强水资源利用

八月骄阳似火,新改造的盱眙官滩电灌站机组轰鸣,淮河水沿官滩干渠奔流而下,为水稻生长提供充足的水源。“往年需要13个小时才能到武东桥的水头,今年只需要6个小时。”官滩镇侍涧村武西组种田大户武某望着新衬砌的官滩干渠说,稻谷可以畅饮“及时水”,丰收更有保障了。

水资源是发展的宝贵财富。围绕用好水资源,多年来,淮安在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补齐农村水利设施短板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淮河真正成为惠民利民的幸福河道。

“十四五”期间,淮安围绕加大节水力度,出台《淮安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推广“合同节水”模式,相关经验做法在淮安市高校合同节水成果展示活动上展示宣传;新增国家级、省级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各1家;7个县区均创成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区),实现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全覆盖。

围绕进一步强化水资源保障能力,淮安建成金湖县入江水道黎城湖、涟水县古淮河涟水湖、盱眙县龙王山水库等备用水源地,推进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全市12个已建在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已全面完成;持续加强地下水管理,建成64处地下水自动监测站点,构建较为完备的地下水监测站网体系;强化水源调配、严格用水管理等措施,重点河湖生态水位(流量)得到有效保障。

农村灌区建设和供水保障工程对于水资源利用意义重大。近年来,淮安实施了淮涟、渠南、渠北、临湖、运西、洪湖圩、利农河、官塘、官滩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加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工作衔接,探索农田尾水回用机制,不断提升灌溉水利用系数,多个灌区获评年度省级节水型灌区;编制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规划,实施农村饮水工程维修养护等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加大老旧管网更新改造力度,切实降低管网漏损率。

在严格科学的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下,全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2024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32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8.2%。以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为目标,淮安正加快构建节水产业体系,走出一条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以改革为抓手,稳步提升水管理水平

洪泽区龙须港全长7.5公里,流经双涧、龙港、曹圩三村,最终汇入白马湖。从前,龙须港两岸人口密集,生活垃圾与污水直排入河,导致水质恶化、淤积严重,水花生覆盖河面。自2017年全面实施河长制以来,黄集街道曹圩村党总支书记王建东就成了龙须沟的村级河长,多年来他坚持一线巡河治河,用执着与坚守将昔日“污水沟”变为今日“幸福河”。依托近年来幸福河湖建设,龙须港逐步实现从污染严重到水美岸青的蜕变,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幸福画卷。

近年来,淮安聚焦水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实施了一系列蹄疾步稳的改革,书写新时代的治淮故事。

河湖空间管控持续加强——严格实施水域岸线分区分类管控,促进河道管理范围与“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融合共享,推动河湖水域岸线资源的集约节约和有序利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空间要素保障。

河湖长制提档升级——构建“双总河长+四级河湖长”河湖长制管理体系,创新推行“一河长两助理”机制,并首创“河长+检长+警长”联合执法模式,强化涉水问题整治。2022年,淮安市河湖长制工作荣获国务院督查激励通报表扬;2020年、2023年两次荣获省政府督查激励通报表扬。“实名、压责、赋能、提效”八字工作法获水利部全国推广,打造幸福运河百里画廊做法入选水利部简报。

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探索水资源权益融资、信用管理等机制,联合财政部门、人民银行淮安分行推进“水权贷”绿色金融服务;在清江浦区试点用水权交易,金湖县宝应湖退圩还湖入选省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典型案例。

淮安还注重将数字化创新融入水利工程建设,并深化服务改革,推动水管理更加规范高效——积极落实省水利厅“四全五统”工程监管机制,修订出台《淮安市水利工程管理实施办法》,制定《淮安市水文管理办法》;运用智慧工地平台、物联网等技术,实现重大工程“一屏掌控”;围绕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申请工法4项、专利10项;累计创成省级水管单位31个、规范化小水库79座,全省领先。

在服务方面,淮安市水利部门全程跟踪、上门服务帮办重大产业项目,建立资规、生态环境、文物等相关部门许可联动机制,强化水土保持、水资源论证、防洪评价等区域评估成果应用;打造水利系统内部“多评合一”机制,推出“多本合一本、企业降成本”等特色做法。

75年前百废待兴,75年后淮水安澜。一项项宏大的水利工程,一座座完善的农业灌区,一条条绿美的生态碧道,一次次创新的水务改革,共同树立起淮安治淮的巍然丰碑,也昭示着这座城市与淮河更加和谐共生的美好明天。

■记 者 杨丹丹 通讯员 李 睿 冯柄衡 潘旭东

◎拍卖洪泽高良涧人民北路37号房屋租赁权

◎淮安市公安局招聘32名警务辅助人员

◎“残疾人之家”公益性岗位招聘公告

◎淮海街道新村社区健康东路门面房招租公告

◎2025年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公开招聘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