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区百会盲人按摩服务部负责人杨炳权,用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奉献,为2000余人次盲人朋友点亮希望之路。近日,他成功入选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获评“中国好人”。
从受助到助人的蜕变
1969年7月,杨炳权出生在淮安一个普通家庭。命运给他设置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障碍——自幼全盲。然而,这个看似被命运抛弃的孩子,内心却燃烧着不屈的火焰。
“我虽然看不见,但不能成为家人的负担。”杨炳权回忆道。高中毕业后,在父母的支持下,他开始尝试自主创业。20世纪90年代初,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市残联举办盲人推拿按摩培训班,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培训期间,杨炳权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毅力,很快掌握了推拿按摩技法。学成归来后,他在当地开办了百会盲人按摩服务部。凭借过硬的专业技术和真诚的服务态度,他的按摩店赢得了一批“铁杆顾客”,甚至有人不远数十里专程前来。“杨师傅的手法特别好,每次按摩完感觉浑身轻松。”一位老顾客这样评价。这份事业不仅让杨炳权实现自食其力,还让他有了帮助他人的底气。当看到身边还有许多盲人朋友在困境中挣扎时,一个更大的梦想在他心中萌芽。
用行动诠释人间大爱
杨炳权加入当地的盲人协会,开始系统性地开展盲人帮扶工作。他深知,对于盲人群体而言,物质帮助固然重要,但技能培训和精神支持更为关键。
盲人老谢3岁的儿子不幸罹患癌症,巨额的治疗费用让这个本就困难的家庭瞬间陷入绝境。得知情况后,杨炳权立即联系媒体和民间爱心团体,开展现场募捐活动,随后又组织盲人兄弟和大学生志愿者走进公益栏目,最终筹得22.55万元的“爱心基金”,为这个濒临破碎的家庭重新点燃希望。
杨女士因故突然双目失明,从光明世界跌入黑暗深渊的痛苦让她无法承受,情绪极度低落。杨炳权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耐心开导,鼓励她勇敢接受现实。杨炳权还引导她学习使用盲人电脑,让她通过网络重新与社会连接。如今,杨女士能够熟练使用电脑,实现了“指尖上的重生”。
汶川、玉树地震时,杨炳权拄着导盲棍,挨家挨户动员盲人朋友捐款。面对尿毒症、白血病患者家庭,他总是第一时间组织志愿者帮扶,十几年来从未间断。杨炳权还心系盲人群体的健康。他发现不少盲人因经济拮据从未进行过系统体检,隐性疾病拖垮家庭的情况时有发生。为此,他多次奔走协调,最终推动一家医院为130余名盲人提供免费体检服务。
永不停歇的助残脚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杨炳权深知,真正帮助盲人,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自立自强的技能。2014年,市残联开办盲人电脑培训班,杨炳权毫不犹豫地放下自家按摩店的生意,担任义务辅导员。他邀请已掌握电脑技能的杨女士当助手,两人一个教操作、一个讲心得,形成独特的教学组合。
“盲人学电脑,就得比常人多花十倍功夫。”杨炳权坦言。普通人在屏幕上直观可见的操作,盲人要依靠读屏软件的语音提示和键盘操作来完成。一个简单的操作往往需要反复讲解、反复练习。但他从不厌烦,他说:“听到键盘敲击声响起,知道他们能用电脑‘看见’世界时,再累都值得。”
2019年国际盲人节,淮安区盲人协会联合淮安高校大学生开展别开生面的“情系盲人,共浴阳光”活动,杨炳权带着20余名盲人走进大学校园欢度节日。2022年全国助残日,他策划无障碍体验活动,陪参加活动的盲人走盲道、“听”电影、用盲文“看”书,让大家在实践中提升技能……每一场活动,从方案设计到落地执行,杨炳权都亲力亲为。他还定期联系各级慈善公益组织,组织志愿者到视障人士及肢体残疾人士家中走访慰问,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十几年来,他组织开展助残公益活动90余次,帮扶盲人2000余人次,牵头举办盲人电脑、按摩等培训班10余期,帮助120余名盲人实现自食其力。
如今,杨炳权依然每天忙碌着。他的按摩店成了盲人朋友的联络站,他的手机号码成了助残热线。他说:“我做的都是小事,但能让盲人朋友觉得‘有用’,这就是我的价值。”
■记 者 王 磊 通讯员 孙 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