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洪泽区,有一位将40多年心血倾注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的文博人。他踏遍了洪泽的每一个角落,孜孜不倦地开展文物挖掘、保护、研究工作,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洪泽湖文化的“活字典”。他就是第九届江苏省道德模范、淮安市洪泽湖博物馆原馆长裴安年。
裴安年(左一)向记者讲述碑刻内容
从工人到博物馆馆长
裴安年并非科班出身,他最初是蒋坝镇农具厂的一名工人。改革开放后,洪泽县组建文物管理委员会,准备安排专人负责文博工作。经过精心筛选,组织选中了责任心较强的裴安年。从此,他和文博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入陌生的文博领域,裴安年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博专业知识,一边对各乡镇的文化遗存分布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此后,他常常孤身一人背着标本袋,徒步奔波在田野间,踏遍了洪泽的每一个角落。哪怕是那些偏远的荒滩孤墩,就连当地村民也极少涉足,却留下了他考古调查的足迹。凭借日复一日的奔走与研究,裴安年发现了意义重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这一发现将洪泽地区有记录的人类生活史向前推进了2000年。
2004年,洪泽湖博物馆建成开馆,这是全国第一家以湖泊命名的博物馆,裴安年担任首任馆长。他始终将文物征集保护工作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馆内每一件藏品都凝聚着他和同事的心血。为了全面掌握洪泽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情况,他与文旅部门的工作人员东奔西走、日以继夜,就为了早日完成工作任务。
有一次,裴安年听说有人在当地一所小学附近摆摊售卖草编产品,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一条线索。尽管寻访过程一波三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最终成功找到了这位手艺人,并启动了董风草编项目的申遗之路。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董风草编于2023年入选第五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如今,洪泽湖博物馆分为“大湖洪泽”“天下粮仓”“耕湖牧渔”“灿烂文化”“风流今朝”五个展览区域。一件件精美的藏品、一篇篇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都是裴安年40多年奋斗历程的生动见证。
历史文化遗迹的拯救者
40年多来,裴安年坚持沿洪泽湖大堤徒步调研,行程超过1000公里,只为精准摸清大堤沿线每一处碑刻和石刻,并详细记录它们的位置和背后的故事。2016年9月,洪泽湖遭遇枯水季。听闻水下碑刻显露出来,年过花甲的他立刻背上行囊,徒步16公里展开搜寻。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但他的步履却愈发坚定。最终,深埋水底多年的红色石刻“人民屏障”和1945年淮宝县所立的“保民生安全碑”得以重见天日。其中,“保民生安全碑”尤为珍贵,填补了当地红色教育类碑刻的空白。此后,他将碑刻和石刻细致地分为御题御旨、工程记录、吉言祥语、吉祥图案、红色史料等6类,并有计划地进行分类收集。
多年来,裴安年亲手制作了大量拓片,以此来长久保存这些历史文化遗存。他说:“制作拓片是一项细致活,步骤繁琐,需要极大的耐心。每次,我先将石碑彻底清洗干净,用大小合适的宣纸覆盖在石碑表面,再用湿毛巾轻轻按压,使宣纸与碑面完全贴合。随后,我用蘸着墨水的扑子轻轻拍打宣纸,这一动作需反复进行,直至拓片上的文字和图案变得清晰。每次制作拓片的过程往往长达两三个小时。”
正是通过这样的努力,裴安年让洪泽的历史文化遗迹有了新的表达形式。这些曾经见证历史的石块,如今能自己“讲述”故事,展现出其独特的历史价值。
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
全长70.4公里的洪泽湖大堤,其沿线分布着大量历史文化遗存。经过裴安年等文博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原本未被登记定级的洪泽湖大堤开始一步步升级,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再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一步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
2005年,洪泽湖大堤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入关键阶段。裴安年独自挑起了制作全部申报文本的重担。他精心整理的申报材料一次性通过评审,他整理的洪泽湖大堤档案被江苏省文化厅评为“优秀档案”。2006年5月25日,洪泽湖大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年后,在大运河保护规划编制会议上,裴安年依据深厚的积淀,系统阐述了洪泽湖大堤的历史脉络及其与大运河的共生关系,赢得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他编撰的《百里文化长廊·洪泽湖大堤》等专著,得到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的高度肯定。最终,洪泽湖大堤作为大运河的重要遗存节点,被编入大运河申遗文本。2014年6月,洪泽湖大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份荣光的背后,是裴安年数十年如一日的默默耕耘。他为此整理了十余万字的文史资料,先后接待了20余批专家考察。
2014年10月,退休后的裴安年本可安享晚年,但他却选择坚守岗位,继续为文博事业贡献力量。就在不久前,他还站在周桥大塘边,为河海大学研学团的师生讲述洪泽湖大堤的故事。2023年,他将个人收藏的百余幅石刻拓片无偿捐赠给洪泽湖博物馆。他说:“这些石刻拓片放在我这里只是个人收藏,放在博物馆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染霜,裴安年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无声地诠释着守护与传承的意义。
■记者 徐薇 通讯员 孙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