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今年以来,市水利局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推进现代水网建设为统领,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全力攻坚重点项目、强化河湖管理、保障民生用水、深化改革创新,全市水利事业呈现“稳中有进、保障有力、生态改善、管理提升”的良好局面。
聚力重大项目,夯实现代水网之基
重大水利工程是稳定经济增长、筑牢水安全屏障的“压舱石”。市水利局锚定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58亿元的目标,多措并举推进工程建设。截至8月底,我市已完成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年度形象投资15亿元,苏北灌溉总渠堤防加固工程已完工验收。
省重点水利工程除淮河入海水道二期、苏北灌溉总渠堤防加固等工程加快实施进度外,淮干浮山以下段行洪区调整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报国家发改委审批,预计年内开工。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淮安市境内工程)、里下河滞涝圩调整建设工程前期工作正加快推进。涟水县一帆河、金湖县草泽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预计年内批复。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在金湖县、盱眙县、涟水县、淮安区、清江浦区同步实施,新建水厂1座,更新改造管网100公里,持续提升农村供水保证率。实施洪泽区浔河王庄小流域、盱眙县王庄小流域项目,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平方公里,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
统筹治理保护,绘就幸福城市画卷
河湖是城市的血脉,更是生态的底色。市水利局聚焦河湖综合治理,全力建设美丽淮安。通过专项整治管控河湖生态空间,聚焦遥感监测与动态巡查,推进部省下发河湖遥感图斑核查处置213条;有序开展流域性河道问题排查整改省年度任务46个;指导县区对境内骨干河道内地物排查核定,依法依规分类处置;精准服务,优化涉河项目审批流程,推行“多评合一”审批模式,严控涉河建设项目合规性审查,坚决杜绝未批先建、越权审批行为。强化沟通争取,多次赴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省水利厅为盱眙县淮干风光带、淮阴区洪泽湖生态修复、淮安区范集码头等重点工程提供帮办服务;加大幸福河湖建设力度,开展2025年49条(个)幸福河湖建设,精心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图景,推动城市建成区河湖今年基本建成幸福河湖。
在茭陵一站引河上游排涝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现场,记者了解到,该项目的建成能够有效提升主城区城东片区上游排涝能力,有效缓解该片区防汛压力。目前,市水利局共牵头实施了15个“不淹不涝”城市建设项目,汛前已全部具备排涝能力,7月底前均通过完工验收。此外,市水利部门聚焦构建“三个体系”筑牢安全屏障:完善“1+7”防汛指挥体系,由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设立7个分指挥部,覆盖重点区域;明确防汛责任体系,调整9大类564段责任区域,明确并公示市、县两级行政、技术责任人1200余人次;建立抢险救援体系,组建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专业队伍为骨干、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救援力量,与相关单位签订协议,全市组建防汛抢险队伍431支共10183人,筑牢汛期安全防线。
紧扣民生需求,激发改革创新动能
近年来,市水利局始终坚持深入一线、靠前服务,通过密切联系县区、强化向上争取、持续优化调度管理、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四大举措,全力推进抗旱保灌工作。先后派出专班指导灌溉用水,充分挖掘工程调蓄和供水潜力;持续推进临湖灌区改造工程,有效提升灌溉保障能力,助力粮食稳产高产。
改革创新是提升行业监管效能的根本动力。市水利局不断优化提升水利工程项目招投标信息分析研判系统,其预警能力及应用成效在今年3月全国水利工程建设会议上获推介,江西省水利厅专程来淮调研。目前,市水利局正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完善系统功能,开发预防评委违法违规模块。同时,争创水利部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在桂五水库新建智能界桩、白蚁防治电子引诱桩、无人机巡查系统、电子围栏,收集实时气象预报、InSAR变形监测,完善大坝渗流自动化监测设施,并全部接入桂五水库矩阵管理平台,通过洪水预报预演调度模型和大坝安全分析,实现“天、空、地、水、工”全天候立体化监控,保障工程运行安全。
对正处于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淮安水利而言,构建现代水网体系、保障水安全、服务高质量发展仍是今后的核心任务。下一步,市水利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国家战略机遇,以“安全、集约、生态、智慧”为导向,统筹发展与安全,持续攻坚重大项目,深化河湖治理,做优民生保障,强化行业监管,为淮安“十四五”高水平收官和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水利力量。
■记 者 杨 帆,通讯员 李 睿 潘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