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晚报讯:被执行人躲了大半年,却偶然间被申请人撞见;到了法院执行局,被执行人坚称没有钱还,结果因微信账单“露馅”;眼见要被拘留,被执行人终于慌了神,火速联系亲友现场支付1万元,并与申请人就余款达成和解协议。一起原本陷入僵局的执行案件,近日终于有了圆满的结果。
据悉,被执行人左某某和申请人李某系淮阴区法院审结的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的双方当事人。因左某某名下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虽然法院做出了判决,但还是以“终结执行”结案。自诉讼程序启动以来,左某某始终避而不见,拒绝与李某沟通。
不久前的一天晚上,淮阴区法院执行局工作人员突然接到公安机关的电话,称该案件申请人李某与被执行人左某某在某派出所发生冲突,李某坚决不让左某某离开,请求执行法官紧急处置。
半个小时后,左某某被依法传唤至淮阴区法院执行指挥中心。执行法官立即组织双方协商,但左某某仍然态度强硬,声称判决与事实不符,要求申请人放弃大部分执行款。
就在谈判陷入僵局时,执行法官要求检查左某某的手机。一查之下,竟然发现他今年的微信流水高达300万元。在法官多次追问下,左某某才承认一直使用他人微信账户进行交易。执行法官严肃告知他,该行为已涉嫌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如果再拒不申报财产,将面临司法拘留。
听说要被拘留,左某某慌了神,吞吞吐吐地说:“我现在经济状况实在困难,希望对方能让步……”申请人此时也表示愿意跟对方协商。不过,双方对金额分歧较大,左某某一直试图拖延。执行法官见状决定依法对左某某采取强制措施。就在左某某被带上警车准备送去体检之际,他终于提出和解请求,立即联系亲友凑齐了1万元并现场支付给申请人李某。随后,双方就剩余款项达成了分期履行协议。
这场持续到深夜的执行拉锯战,最终圆满画上了句号。
■记者 王磊 通讯员 胡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