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书架”到“货架”渠道,我市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成效显著

 2025-09-07 263来源:淮安日报

淮安日报讯:自2023年12月入选全省首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以来,淮阴工学院已有约20项“先使用后付费”科技成果进入洽谈和合同签订阶段,其中向江苏银城电器有限公司签订转化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发明专利4件。

在全省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背景下,近年来,我市立足市情实际,聚焦赋能产业的应用转化型科技研发,千方百计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技术供给能力,推动形成促进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今年上半年,淮阴师范学院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55件,合同金额1014.51万元,成果转化件数较去年同期增长73%;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近3年成果转化合同金额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

强化制度设计,畅通渠道。出台《淮安市深化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实施方案》,在省属驻淮高校、市属职业技术院校及各类在淮科研机构全面推广。总结淮阴工学院试点经验,推动各高校、科研院所加快构建“1+N”制度体系,系统性打通赋权改革和转化通道。目前,所有驻淮高校均已启动赋权改革。

集成政策资源,赋能改革。聚焦解决“不愿转、不敢转”问题,强化政策激励与风险保障。出台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工作指引,对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签订的相关技术许可合同给予资金补助。定向设立“先使用后付费”产学研合作项目,对单次签约10项以上、总金额超100万元的项目予以立项支持。制定《淮安市科技保险费补贴工作指引(试行)》,支持创新主体购买专利被侵权责任险、成果转化费用损失险、履约保证险等产品,对高校、科研院所保费给予全额补助,并出台政策为供需双方提供风险补偿兜底。

精准对接供需,搭建桥梁。市、县(区)科技部门联动,建立完善成果转化需求和供给“两张清单”,紧扣主导产业和企业发展需求,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清单,动态更新科技成果需求库;组织驻淮高校院所系统梳理存量科技成果,广泛征集成果资源。建立“两张清单”常态化发布机制,举办“先使用后付费”科技成果推介会,推动淮阴工学院与苏盐井神等10余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积极引入第三方专业技术转移机构,提供专利申请前评估、转化价值判断与路径设计等服务。

据了解,2024年,淮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36%,较上年提升4.1个百分点,较“十三五”末提升7.9个百分点;规上高企研发机构实现动态清零,全社会研发支出增长15.5%、全省第一;有效发明专利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达8851件、19.44件,较“十三五”末分别增加5431件、12.51件;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达215亿元,连续3年实现两倍增长。

■记 者 唐筱葳 通讯员 李国成

◎合力电动叉车公开招租公告

◎淮安市洪泽区中医院2025年公开招聘合同

◎2025年淮安市市级机关公开遴选和公开选

◎公开拍卖:淮安乐园步行街商铺、淮海购物广

◎西大街邮储银行大门西侧旺铺、开发区机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