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之年。当我们翻开《淮海报》(影印版,下同)关于抗战最后六个月的报道,心也不由地跟随着那个时代发出振奋的呐喊:“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
现存于淮安市档案馆的1945年3月至8月的《淮海报》信息量十分丰富,涵盖了党的七大的召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及中国人民迎来抗日战争的大反攻、日本无条件投降等等。在逐字逐句辨认、阅读中,白纸黑字交织出的金戈铁马跃然纸上,时光掩藏下的烽火岁月激荡人心……
1945年4月17日的《淮海报》在头版刊发了来自苏北分社的一则重要报道,总结我军“去年积极苦战的结果”,即“使伪淮海省‘原来占全省面积百分之八十的治安区’,缩小到‘只剩百分之二十’的‘恶化情势’,引起敌伪矛盾的更加尖锐”。
这一振奋人心的报道背后,是敌寇加速走向灭亡。就在当月下旬,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淮海报》从第550期起,对大会盛况作了连续报道。
1945年5月3日,《淮海报》(第550期)在头版头条刊登新华社电讯《中国共产党举行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团结全党,团结全民族,打败日本,建立新中国!》。文中指出,“这是现代中国历史上的最重要事件之一
这次大会的任务是:在中国反攻的前夜团结全国人民,挽救由于国民党政府错误政策所造成的时局危机,彻底打败和消灭日本侵略者,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与富强的新中国。”
随后,《淮海报》又分别在第551期、555期、570期、571期的头版头条刊登了《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毛泽东同志政治报告摘要》《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朱德总司令军事报告摘要》《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毛泽东同志等四十四人当选中央委员》《淮海地委关于“论联合政府”的学习计划》等内容。
这组连续报道,及时、全面地把来自延安的党的七大的精神传达给淮海地区军民,更好地鼓舞了淮海区党政军民进一步团结起来、动员起来,为最后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国际战场上法西斯的“一溃千里”,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局势的快速转变。1945年5月5日,《淮海报》报道捷讯《红军完全占领柏林 意境德军宣布投降》;5月7日出版的《淮海报》转载新华社急电《万恶法西斯罪魁希特勒戈培尔毙命》;5月17日,《淮海报》刊登新华社消息《斯大林元帅命令宣布 苏联爱国战争胜利结束》。
至1945年8月,对日寇的“终极一击”到来了。1945年8月11日,第596期《淮海报》刊登了中美英三国同时发表的《波茨坦公告》。同月13日出版的《淮海报》用超乎常规的特大字标题,刊发了新华社的报道《毛主席发表声明 抗战进入最后阶段 中国人民应举行全国规模反攻 密切配合苏联及其他盟国作战》;同日报纸上还刊登了《莫洛托夫接见记者 苏联宣布对日宣战》《美总统杜鲁门宣布美机使用原子炸弹 日广岛城被炸大火》等消息。
1天后的1945年8月14日,《淮海报》即刊登了《苏联参战日本投降消息传来 解放区居民欢欣若狂》的消息。同日《淮海报》在头版头条刊发的报道《华北、华中、华南各解放区 百万雄师整装出动 聂荣臻等部分头向伪满伪蒙进军》,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隆重感,展现全体淮海报人的热血与呐喊。
这难忘的一天,在《淮海报》报史中留下了注脚。在淮安日报社原副总编辑贾华编著的《淮安日报七十年(1940—2010)》一书中,我们找到了记录这一历史性时刻的文字:“8月14日半夜,电台的同志收到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大家立即连夜赶印捷报,送给当时报社驻地里仁集的小魏庄上的群众,全庄人都沉浸在胜利的欢腾中。”
“在这历史转变的重要关头,我们中国人民应当清醒地认识当前的严峻任务……”正当全国人民沉浸在巨大喜悦中时,《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当前的紧急任务》的社论,1945年8月15日出版的《淮海报》对此进行了全文转载。社论指出:“日寇政府已经要求投降盟国,但是日寇的庞大武装还待迅速解除,在我国战场上五十八万敌军和将近八十万的伪军,还盘踞着广大地区和许多城市交通要道,我们要依据波茨坦盟国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宣言,迅速解除敌伪军的武装,收复一切敌占城镇交通要道,把沦陷区一万万六千万同胞赶快解救出来,这便是中国人民、首先是解放区军民义不容辞的紧急任务。”
除此以外,1945年8月19日出版的《淮海报》还刊发了自采报道《行署、地委召集直属机关举行反攻动员大会 号召:突击工作一切为了前线》。1945年8月23日出版的《淮海报》则刊发了沭城前线急讯《执行朱总司令反攻命令 我军连克沭宿两城》,报道了淮海区军民向残存的日伪军发起声势浩大的反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紧锣密鼓的反攻浪潮中,《淮海报》经历了又一次更名。1945年8月24日,《淮海报》更换报头为《苏北报·淮海版》,并刊登《苏北区党委关于苏北报的决定》:“为统一苏北地区党报工作,决定将盐阜报改为苏北报,淮海报改为苏北报淮海版,作为区党委的机关报,淮海版同时又是淮海地委的机关报……”更名当天,《苏北报·淮海版》刊发了《主力一部配合地方武装 攻克渔沟等七据点》。更名3日后,其又及时发布了“淮阴消息”《在我新渡民兵及淮总威逼下 涟水城已获解放 俘伪大队长以下五十余名》。
《苏北报·淮海版》为八开2版,日刊,文竖排。由章维仁、贺汝仪、万众一、吴觉、李仲祥等5位同志组成淮海版的党报委员会,章维仁兼任书记,贺汝仪兼任副书记。直到1946年5月13日,《苏北报·淮海版》恢复《淮海报》名称,成为华中六地委(当时中共淮海地委改成华中六地委)机关报。
遗憾的是,因1945年9月、10月出版的《苏北报·淮海版》均已遗失,我们如今所能查阅到的该报有关抗战的报道时间停留在了1945年8月之前。但据《淮安日报七十年(1940—2010)》记载,在解放淮阴的战役中,《苏北报·淮海版》全面反映了前线后方的各种情况,为战役的胜利进行了有力的宣传和鼓动。《苏北报·淮海版》还同新华社苏北分社一道,派出各自的战地记者组成采访团随部队采访。其中,《苏北报·淮海版》的战地报道由记者杨巩一人承担。1945年9月6日淮阴城宣告解放,《苏北报·淮海版》除刊登战报外,还刊载了一篇题为《淮阴之战》的战地通讯。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犯我中华,虽远必诛。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战岁月在《淮海报》的笔墨飞扬中永载史册,这份从战火中走来的报纸也写下了属于自己的光辉一页。今天的我们,在回望中触摸文字,砥砺初心,接力前行。就像1945年8月30日《苏北报·淮海版》刊发的解放日报社论《新时期的路标》一文中所说:“战争已经结束……历史将在我们面前展开新的一页……让我们……为坚持和平民主团结,为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中国人民将赢得这样的新中国。”
报道组成员:何弦 杜勇清 周登超吴修文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