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上发电 板下种芡,洪泽区“农光互补”照亮富民路

 2025-08-28 405来源:淮安日报

淮安日报讯:目前,芡实即将进入采收季,国网淮安市洪泽区供电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蔡天祥、陶梁早上7点便赶到岔河镇陈向村村民徐克荣承包的芡实种植基地,对加工棚内的脱壳机、冷藏库等用电设备以及基地周边线路进行全面巡检。

芡实俗称“鸡头米”,素有“水中人参”的美誉,食用与药用价值较高。岔河镇水网密布、气候温润,为芡实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近年来,当地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规模化芡实种植,打造地域特色产业,并创新推广“农光互补”模式,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芡”的立体生产格局。仅陈向村就有超800亩光伏板下水田用于芡实种植。

种植户徐克荣承包了光伏发电站下的700多亩芡实塘,他对这种模式带来的改变感受颇深。“芡实对生长环境要求高,偏好温暖且阳光充足的环境,但又怕暴晒。”徐克荣笑着说,“现在有了光伏板就不一样了,夏天能挡挡强光,水温也更合适,芡实长得比以前好多了。”

除了改善生长环境,芡实从采收、运输到初加工,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电力支持。过去采收后的芡实运回家,脱壳全靠手工剥,遇上阴雨天,没及时处理的芡实容易腐烂。如今,徐克荣在基地旁搭起了简易加工棚,通好电后,安装了小型清洗机和脱壳机。

蔡天祥、陶梁来到加工棚后,仔细查看设备线路连接和运行状态,确保机器正常运转。“采收的芡实直接拉到棚里,先用清洗机冲掉泥污,再放进脱壳机,以前3个人一天能剥20斤,现在机器开着,两个人一天能处理200斤,还不怕下雨天芡实受潮。”徐克荣介绍,“电力通到田边,机器才能随时高效运转,有他们来帮忙,我们省心多了!”

随着种植规模扩大,徐克荣又陆续购入15台功率5千瓦的高效脱壳机和2台自动筛分设备,进一步提升加工效率。为解决芡实储存难题,他还添置了2台功率7.5千瓦的冷藏库,让芡实从清洗、脱壳到冷藏的初加工实现全流程电动化,不仅减少了损耗,还能保证芡实品质稳定。

据统计,陈向村芡实亩产量稳定在150—200公斤。按当前市场行情计算,除去种子、肥料、人工等各项成本后,亩均利润2000元左右,成为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稳定的电力支撑,是芡实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近年来,国网淮安市洪泽区供电公司为陈向村新增10千伏前进B16线,新架设10千伏线路6.16千米、400伏线路750米,新增自动化开关4台,新增用电容量400千伏安,全面完成农网升级改造。同时,组织共产党员服务队定期深入芡实基地巡检线路,排查消除用电安全隐患,为种植户提供全天候的用电咨询与技术指导服务。

如今,岔河镇芡实种植面积超6200亩,实现了种植、加工、物流、销售一体化,带动周边300多名村民就业增收。当地芡实年产量预计达1300吨,年总产值突破1300万元,产品畅销北京、上海、福建等多个地区,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

■通讯员 谢心彤

◎合力电动叉车公开招租公告

◎淮安市洪泽区中医院2025年公开招聘合同

◎2025年淮安市市级机关公开遴选和公开选

◎公开拍卖:淮安乐园步行街商铺、淮海购物广

◎西大街邮储银行大门西侧旺铺、开发区机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