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清晨,天刚蒙蒙亮,盱眙县淮河镇腰滩村集中安置点的村民已陆续走出家门,踏着露水走向自家田埂。往日从安置小区到耕地要步行2个小时,如今从集中安置点到耕地不到20分钟。曾经被五颜六色的集装箱占满的空地,也被郁郁葱葱的绿植覆盖。最让人欢喜的是,中午还能回安置点踏踏实实歇个晌,再不用在田埂上将就着打盹。
滩区迁建 耕作半径成痛点
2021年基本完工的腰滩村“三滩迁建”项目,显著提升村民居住条件,但搬迁后暴露出新的民生难题:安置小区与原村耕地相距逾15公里,给村民带来很大困扰。“每天往返三十多里路干农活,实在耗不起这时间!”为解决耕作不便问题,部分村民被迫在耕地附近安置集装箱作为临时居所。这种行为虽暂时缓解了生产生活矛盾,却因缺乏统一管理,私搭乱建现象日益严重。腰滩村村委会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理解村民迫于生计的无奈选择,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正视无序搭建带来的系列问题。这些临时建筑不仅破坏农田景观和村庄风貌,其未经规划的特性更暗藏用电火灾隐患;同时侵占公共通道与耕地间隙的行为,可能引发邻里土地纠纷,对村庄治理秩序和生态环境造成多方面的不良影响。
党建赋能 安置方案解民忧
腰滩村党组织牵头成立专项调研小组,由党员骨干与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共同深入田间地头,系统摸排耕地作物分布情况与耕作习惯,精准锁定“种地难”这一民生痛点。经研判,村党组织将破解“种地难”列为优先事项——这不仅关乎村民生计保障与增收信心,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同时明确私搭乱建整治的紧迫性,指出其既侵占公共空间、影响村容整洁,又潜藏安全隐患,必须与耕地难题同步推进、协同治理。村党组织多次召开党员大会,收集党员结合农耕经验与村情提出的灌溉设施优先选址等建议;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详细记录大家关于耕作路线、农具存放等方面的诉求。在充分整合各方意见后,最终形成解决方案:在村域范围内科学规划八处集中安置点,所有安置点均靠近村民主要承包地片区,最大程度缩短村民往返耕地的距离。
“我们规划这八处集中安置点,核心目标就是解决大家种地远、来回跑的实际困难。”腰滩村党支部书记王猛表示,“这既是对前期迁建工作的提质升级,也是党组织践行初心使命、服务群众的生动实践。通过集中安置、统一管理,既能满足生产生活需求,又能彻底解决集装箱散乱摆放问题,实现村庄环境与耕作效率的双提升。”
合理规划 村容蝶变换新颜
如今,八处规划合理、配套完善的集中安置点已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村民们告别了分散的集装箱临时住所,入住统一管理的新安置点。这一惠民举措获得村民广泛认可,尤其是需频繁耕作的农户群体——集中安置不仅终结了往返奔波的劳作之苦,使生产效率与生活便利性双提升,也从根本上消除了临时居所导致的环境乱象,实现村容村貌整体蝶变。村民们纷纷表示,村委会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大家真切感受到党组织为民办事的速度与温度,让“三滩迁建”的红利看得见、摸得着、可持续。
腰滩村的创新实践,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典型案例。从精准捕捉“种地难”痛点,到创新推出集中安置方案,村党组织始终以群众呼声为行动哨声,以群众满意度为检验标尺。通过“党员带头摸实情、党群共商定良策、干群同心抓落实”的闭环机制,既确保迁建政策红利精准滴灌至每家每户,更以务实举措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通讯员 淮河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