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连日来,我市持续高温。当很多人在室内享受清凉的时候,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无惧“烤”验,在岗位上默默坚守,用汗水诠释责任与担当——他们是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的建筑工人、保障道路畅行的一线交警、为城市“织就绿衣”的园林绿化管护工、守护光明与清凉的电力工人、与灶台烟火为伴的厨师……在建设美好淮安的火热实践中,他们用汗水描绘了最美的劳动画卷。从今日起,本报推出“致敬高温下的劳动者”专栏,聚焦这些高温下的劳动者,见证他们“热辣滚烫”的坚守!
7月21日凌晨4时,天还未亮,58岁的吕正东已悄然起身。简单洗漱后,他为老伴做好早饭,匆匆扒了几口便推门而出。跨上那辆新换了电瓶的电动自行车,经过40分钟骑行,当城市初醒时,他已在清江浦区金凤小区2号楼的楼顶就位,迎着朝阳开启新一天的工作。
8时许,记者登上楼顶时,看到吕正东与工友们正弯着腰进行水泥找平。汗水早已浸透他的衣衫,后背上凝结出大片盐渍,安全帽系带被汗液浸得发黑。“上面水泥用完了,抓紧再吊一车上来。”说完,吕正东放下对讲机。不多时,吊车将新拌的水泥运抵楼顶,七八名工人立即围拢作业。吕正东抄起铁锹加入施工,黝黑的脸庞挂满汗珠也顾不上擦拭。“高温加速水泥凝结,现在就是抢时间,大家再加把劲。”在他的带动下,工人们加快动作,仿佛在与烈日展开一场无声的竞速。
“夏季是房屋渗漏高发期,我们必须尽快完成施工。”吕正东拭去额头的汗水向记者介绍,金凤小区是有着数十年历史的老旧小区,顶楼住户每逢强降雨就面临渗水困扰。自6月20日改造工程启动以来,他和工友们已完成2栋楼的外墙粉刷和2栋楼的屋面防水施工,仍有8栋楼的屋面防水工程亟待完成,小区的路面也等着他们去整修。
在楼角阴凉处,整齐摆放着几箱矿泉水和藿香正气水、人丹等防暑药品。吕正东向记者伸出八根手指说道:“高温作业每天至少要喝8瓶水,否则身体吃不消。我们上工前都要先服用防暑药物,这是必备的防护措施。”
为保障工人休息,施工方在小区附近租赁了一间配有空调的临时宿舍。工人们午间在周边餐馆简单用餐后,便返回宿舍休息。下午上班前的这段午休时间,成为吕正东和工友们一天中难得的休整时刻。
吕正东告诉记者,下午工作时,太阳下,地面、墙面乃至工具木柄都烫得灼手,在户外作业,人就像待在蒸笼里。“但想到工程早一天完工,居民就能早一天告别渗漏困扰,这点辛苦就算不了什么了。”他抹去汗水说道。
每天收工后,吕正东骑电动自行车返家时往往已是晚上七八点,简单吃过晚饭、洗漱完毕便睡觉了。“工作强度大,回家倒头就睡,第二天还得早起。”吕正东表示,他在这一行干了40年,这样的工作节奏早已成为习惯,家人也习以为常。
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还有无数像吕正东这样的劳动者顶着烈日坚守岗位。这些平凡的建设者,正用最朴实的劳动筑就城市最坚实的根基。
■记者 王磊 通讯员 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