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5月11日,在淮安横沟反击国民党顽军抢粮的战斗取得胜利后,中共淮安县委组织部部长、十二区区委书记郝渠不幸牺牲。这位年仅19岁的革命烈士,以热血和担当,谱写了一曲壮丽激昂的青春之歌。
郝渠,原名郝兆渠,字景瑗,1922年出生于淮安曹甸镇(现宝应县)的一个破落地主家庭。兄弟四人中,他排行第二。自幼聪慧好学的他,13岁时考取省立淮安中学初中部,第二年转入淮安县立初级中学。在学校里,他勤奋刻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淮安的热血青年迅速掀起一股爱国热潮,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郝渠是其中活跃的一员。他与同学吴锡阊等共同组织“燎原社”,创办《燎原》刊物,以笔为刃宣传抗日思想。同时,他们加入“淮安群众读报室”,陈列进步书报杂志;出版墙报,创办《群众七日刊》,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文艺宣传活动,激发民众的抗日热情。郝渠还别出心裁,用“卖药糖调”填写抗日歌词,教大家传唱,让抗日的声音传遍大街小巷。
1939年3月8日,日军侵占淮安,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队不战而溃,淮安城陷入日伪的恐怖统治和混乱之中。同年年底,心怀救国之志的郝渠毅然放弃学业,奔赴皖东北,参加苏皖区党委举办的青年干校第四期训练班学习。在干校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革命知识,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不久,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班级党支部委员,从此更加坚定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
1940年,郝渠从干校结业,被委任为中共淮安县工委书记。他回到淮安北乡横沟、宋集一带,投身开辟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艰苦斗争。这一时期,他深入农村,走村串户,与群众打成一片。他积极开展发展党员、扩建武装、筹建抗日民主政权等工作。在他的努力下,淮安共产党组织迅速扩大,许多爱国人士被他的革命理想所打动,纷纷团结到统一战线中来,抗日力量不断壮大。次年1月淮安县委成立,郝渠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担任县委组织部部长。不久,他又受县委委托,到对敌斗争前沿的钦工一带兼任十二区区委书记。
在政权初建的日子里,各方面条件都极为艰苦,但郝渠始终以身作则,与同志们同甘共苦。一天清晨,郝渠带着县工委组建的民兵训练班,从淮安东乡前往阜宁县管计沟。中午,学员们已饥饿难耐。下午两点多,宣传部部长许邦仪借来面粉,可僧多粥少,郝渠决定做面糊疙瘩,方便大家分食。分饭时,郝渠掌勺,自己却把碗藏到锅台后不肯吃,被炊事员陈国库和王学礼瞧见,他俩把两小半碗面糊疙瘩匀成三碗分着吃。郝渠发现自己碗里有饭,询问是何人所为,却无人应答,他边吃边感慨道:“革命同志的患难之交是黄金也买不到的!”在艰苦的岁月里,这份真挚的情谊显得尤为珍贵,也让大家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
1941年5月11日,驻扎在仇桥的国民党顽军,窜到横沟抢粮拉牛。敌人刚到紫马贾庄一带,郝渠就带着县大队、区队和民兵100多人给以迎头痛击,使顽军仓皇逃跑。
郝渠牺牲后,淮安县委决定将钦工、横沟一带命名为“郝渠区”。
■记 者 徐 薇 通讯员 徐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