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一辈子的事,音乐更是一辈子的伴。”近日,在清江浦区府前街道京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的社区公益课堂上,65岁的吕平调试着二胡琴弦,目光温和。从“红小兵”宣传队的懵懂少年到义务授课的民族乐器老师,与二胡相伴的半个世纪里,他始终以“抱朴含真”的初心对待音乐,以“陶然众乐”的热忱传递民族乐器之美。
小小少年与民族乐器结缘
吕平的民族乐器情缘,始于上小学时的一支竹笛和夏日清晨的一段旋律。
1968年夏天的一个清晨,上小学二年级的吕平早早来到学校,当时班级的门还没开,他便拿出竹笛吹起了歌曲《东方红》的曲调,笛声引起了正在水池旁洗菜的王志祥老师的注意。王志祥对吕平说:“小同学,宣传队几天后会来学校招人,到时候你来找我。”几天后,当时的清江市“红小兵”宣传队果然来到学校,这次简单的邀约让吕平与民族乐器结下了终身缘分。
加入宣传队后,吕平选择学习二胡,他的世界自此被民族乐器的优美旋律填满了。从芭蕾舞剧《白毛女》的板胡伴奏,到《红色娘子军》《地道战》的器乐合奏,再到《黄河大合唱》的伴奏,吕平当时在排练厅与舞台间穿梭,在抄谱、唱谱、一弓一音的训练中打磨技艺。吕平清晰地记得,那时没有现成的乐谱,老师带着大家一句一句、一个音一个音记忆。20多名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反复排练,常常练到天黑,大家在回家的路上还不由自主地哼着曲调。
对于吕平而言,加入宣传队的那段岁月是他的艺术启蒙阶段,更是他锤炼品格的重要时期。他见过学姐们练习芭蕾舞时磨破脚趾仍咬牙坚持,他听过老师们为了一个音符争得面红耳赤,他还在工厂、部队、田头的演出中体会到音乐跨越年龄与身份的力量……这些瞬间让他明白——音乐不只是技巧,更是情感的桥梁。
音乐路上幸遇多位良师
“我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每一位良师的托举。”吕平说,他一直被一群“懂音乐、会育人”的老师推着往前走。
在吕平眼中,这些德高望重、多才多艺的恩师,让他在音乐之路上获益匪浅、不断进步。集指挥、竹笛、二胡、大提琴等多种技艺于一身的音乐多面手王志祥,是引领吕平走上音乐之路的伯乐。著名二胡演奏家张锐,让吕平明白了“工匠精神”的分量。1984年,吕平因发表评论文章《自修二胡有佳音》意外收到张锐的邀约。张锐在南京的家中,逐字逐句指导吕平修改文章,那些“点头或摇头”的默契,更让吕平明白——音乐的极致,在于对每一个细节的敬畏。
盐城市著名音乐教育家、二胡演奏家沈策高也是吕平的恩师,他为吕平指明了“内外兼修”的人生方向。1979年初夏,吕平在盐城演出时偶遇沈策高。一曲《良宵》演奏结束后,沈策高说的话至今仍在吕平耳畔回响:“勤练琴是外功,多读名著、诗词是内功。”这份“外功练技、内功修心”的叮嘱让吕平一直牢记在心。40多年来,他们成了忘年交,虽然从未在一起吃过饭、喝过酒,但书信、电话往来却从未中断。2013年,吕平罹患淋巴瘤,90岁的沈策高打来电话鼓励他:“你强它就弱,要带着二胡跟病魔斗!”如今,每当拉起《良宵》,吕平总会想起沈策高的点拨——音乐的力量,从来不止于琴弦之间。
用音乐为更多的人带去快乐
“学二胡不只是学技艺,更要学会快乐和分享。”吕平说。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乐器,他退休后将课堂搬进了社区、老年大学、文化馆等处,让“众乐”成为民族乐器传承的好风景。
在京北社区的公益课堂上,吕平开设的二胡课程总是座无虚席。“大家别慌,‘心中有数,手上没数’是常态,慢慢练习。”吕平笑着安慰初次接触二胡的中老年学员。在淮安市老年大学,吕平的二胡班更是“网红班级”。他将张锐的严谨、沈策高的通透融入教学实践中,既带领学员打磨技艺,又为学员讲述乐曲背后的文化内涵;既为学员纠正音准,又向学员分享自己的音乐养生心得。“学二胡,心情好,身体好,一切都会好!小病走了,大病小了。贵在坚持练,琴练好了,啥病都没了。”吕平常常向大家分享他与二胡相伴多年的感受。
不久前,在淮安市老年大学校园文化艺术节上,吕平带领二胡班的学员们一起演奏《良宵》,这群银龄学员用琴声表达了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有时,吕平还会带领琴友们走进医养中心、社区广场。“音乐能传递温暖,这是我们能做到的事。”吕平说,他想用音乐为更多的人带去快乐。
“二胡两根弦,一根连着初心,一根连着大家——这便是民族乐器最美的样子。”吕平说,他希望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走近民族乐器、走近二胡,欣赏并分享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美。
■记者 秦艳艳 通讯员 王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