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日报讯:“在这儿住了20多年,一下雨门口积水很深,洗衣机、冰箱都泡坏了。现在要改造了,我们打心眼儿里高兴!”淮安区农技推广中心宿舍居民孙学兵的话语,道出了老旧小区居民对居住环境改善的迫切期盼。今年4月,随着淮安区9个老旧小区改造计划的全面实施,这个始建于二十世纪90年代、历经30余年风雨的“高龄”小区率先动工,标志着淮安区城市更新行动迈出坚实一步。
作为淮安区2025年首批改造的9个老旧小区之一,农技推广中心宿舍共有3栋楼48户居民,房屋建成年代久远,基础设施老化问题突出。“每到雨季,小区就像‘蓄水池’,雨水倒灌入户是常事。”居民王女士回忆起往年的情景仍心有余悸,“厨房下水道反味、污水外溢,夏天蚊蝇滋生,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淮安区住建局物管科科长赵立功介绍,此次纳入改造的9个小区均为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总建筑面积44.18万平方米,计划投资7900万元,惠及3370户居民。“农技推广中心宿舍地势低洼,管网堵塞问题严重,因此被列为首个动工项目。”他坦言,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对基础设施的翻新,更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检验,“我们必须把民生工程做成‘民心工程’。”
在农技推广中心宿舍改造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抽水清淤和标高测量工作。“小区原有管网直径小,使用年限长,内壁结垢严重,排水能力大幅下降。”项目负责人介绍,此次改造将污水管直径提升至300—400毫米,雨水管最大直径达500毫米,采用前小后大的梯度设计,确保排水顺畅。
针对小区地势低洼的“硬伤”,施工方采用“加压泵+管网对接”方案:在小区内部加装加压泵,通过机械抽排增强排水动力;同时预留接口,待外部金八路打通后,将小区管网并入城市主排水系统。“虽然金八路打通时间待定,但我们先完成内部管网改造,确保7月雨季前具备应急排水能力。”施工负责人表示,整个管网工程预计5月下旬完工,随后将进行路面硬化、外立面出新和管线收束等工程,整体工期约两个月。
值得关注的是,淮安区在改造中探索“改造+管理”长效机制。“管网改造后,我们将引入专业物业公司,定期疏通维护,避免‘反复修、修反复’。”赵立功介绍,全区正同步推进“红色物业”建设,通过党建引领提升老旧小区治理水平。此外,严格把控质量关,建立“政府监督+居民参与+第三方检测”的多重监管体系,确保每一项工程都经得起时间检验。
农技推广中心宿舍的改造,是淮安区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缩影。根据《淮安区2025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全区将按照“先民生、后提升”原则,重点解决排水不畅、供电老化、道路破损等基础问题,同步推进节能改造、智慧安防、适老化改造等提升工程。
夕阳西下,农技推广中心宿舍的施工现场依然一片繁忙。居民李大爷站在窗前,看着楼下新铺设的管网,眼中满是期待:“等改造好了,下雨天不用再蹚水了,晚上散步也有明亮的路灯了。”
随着淮安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的稳步推进,一幅“住有优居、行有畅路、乐有颐所”的城市新画卷正徐徐展开。从“忧居”到“宜居”,变的是环境,暖的是民心。淮安区将以农技推广中心宿舍为起点,用“绣花功夫”推动老旧小区提档升级,让城市更新不仅有速度,更有温度。当一个个老旧小区焕发新活力,居民脸上绽放的笑容,便是对这项民生工程最生动的诠释。
■融媒体记者 金海洋,通 讯 员 李烨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