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链”同频共振 奏响创新“和声”——探寻淮安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双向奔赴之路

 2025-04-14 345来源:淮安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经济大省要挑大梁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并指明其中一个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

在当今经济发展浪潮中,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唯有深度融合,才能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淮安坚持以建设长三角北部重要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为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培育壮大“353”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大力度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打造科创企业集群、加强科技资源招引、提升创新生态浓度,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产业创新带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积极向新兴工业强市迈进。在2024年省对市高质量考核中,淮安研发投入增幅位列全省第一,有效期高企数、技术合同交易额增幅位列Ⅲ类地区第一,全市科技事业再上新台阶。

企业创新——深耕技术,铸就产业“新脊梁”

在淮安,有一家企业凭借一台“色谱仪”设备,不仅在国内市场稳居第一,还打破了国外巨头的技术垄断。这家企业就是江苏汉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我们持续开展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主持开发中国第一台自主产权的动态轴向压缩色谱柱、研发中国首台商用模拟移动床色谱系统,推出超临界流体色谱系统、蛋白纯化系统、动态压缩柱、工业制备级液相色谱分离纯化系统等多个产品,率先突破行业技术封锁,打破国际垄断格局。近三年,企业年均研发投入占公司营业收入的6%。”汉邦科技董事长张大兵说。

唯有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才能增强科技竞争力和引领力,从而赢得发展主动权。汉邦科技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与中科院大化所、东南大学等建立产学研合作,打通科研院所上游科技资源,提升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链接效能。近五年,该公司累计申请专利100余项、授权专利81件,其中发明专利35件、登记软件著作权35件,在国内同行中遥遥领先。

“从科技创新走向产业创新,要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的‘肠梗阻’,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推动‘由0到1’的科技成果原创性突破和‘由1到N’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力求实现‘1+1>2’的聚变效应。”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胡长青说,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才能铸就产业“新脊梁”。

在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进程中,淮安不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内生动力,还积极向改革要动能,挖掘政策潜力。2024年以来,淮安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对科技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推出《关于加快建设长三角北部重要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的若干政策》,加大企业研发奖补和首次获批高企奖补力度,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开展研发管理规范化建设,对通过省研发管理体系贯标的企业给予补贴,支持行业头部企业在我市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区域研发总部。近三年来,淮安共发放科技类奖补资金超4亿元,2024年发放科技企业奖补资金1.58亿元,其中研发奖补资金4479万元,惠及97家企业,获得奖补资金的企业研发出国内首创技术17项、国内领先技术24项、打破行业垄断技术13项,解决“卡脖子”难题9项,获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2025年,淮安着力抓好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支持淮阴工学院先行先试,将有利于企业降低创新风险,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2024年,淮安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成效显著,435家企业申报高企,327家获批,总数达940家,通过率全省第二,创历史新高。

平台支撑——政产学研,催生创新“核裂变”

各类科技创新载体是创新成果孵化、转化与产业化的关键平台。在淮安,科创载体、平台的不断涌现,为创新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从西安路转向枚皋路,只见道路宽阔整洁,两旁树木花草葱郁,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里汇聚了天鹏锂能、展德光电、天士力、协利源等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它们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共同推动清江浦经济开发区都市型科技工业园区建设步伐。

如今,淮安正通过加强平台建设,促进前沿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新突破。2024年,南京理工大学淮安研究院启动运行。据介绍,该研究院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三横三纵”创新矩阵,特别是随着高端装备铸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魁元实验室、先进越野系统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在淮安的相继落地,将助力淮安打造千亿级高端装备、新材料产业集群,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科技动能。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有各级科创载体70家,其中众创空间29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1家、科创综合体20家。无论是以企业为主导的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的平台、还是公共服务平台,这些平台发挥着强大的“磁场效应”,不断催生创新产生“核裂变”。

此外,在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与共享方面,淮安也积极探索新路径。今年,淮安正在起草《关于加快推进全市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长三角北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枢纽城市”的战略定位。据悉,目前全市已实现大型科研仪器设施一站式共享服务管理,平台聚集了淮阴工学院、淮安市产品质量监督综合检验中心、江苏天士力帝益药业有限公司等签约单位28家,入网设备600多台套,涉及光谱、色谱、电镜、生化分析等12大类,涵盖化工、医药、食品、环境等行业检测服务领域,入网仪器总原值突破2.7亿元。这一共享模式的实施,不仅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避免了资源浪费,还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增强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引商引才——汇聚要素,构筑产业“新高地”

淮安深知引商引才对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重要性,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优惠政策等举措,吸引了大量优质企业与高端人才,构筑产业 “新高地”。

“淮安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以及为企业提供的全方位支持,让我们看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去年合源锂创(淮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首期固态电池智慧量产基地封顶仪式上,董事长刘敏表示。

刘敏拥有10年固态电池研发及产业化经验,具备从技术到产品、从产品到市场的全价值链体系开发能力,2022年成功推出全球首个高比能固态电池示范运营项目。2024年,刘敏被评为市“淮上英才计划”创业领军人才。据悉,合源锂创(淮安)项目建成后将形成生产电池3GWh/年的生产能力,年实现销售36亿元,税收2250万元。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必须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持续发力,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的“关口”,以高素质人才带动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水平提升。近年来,淮安印发《淮安市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专项实施细则》,大力引进扶持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来淮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和团队,加大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的支持力度。实施2024年度“淮上英才计划”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项目,资助资金3850万元。组建人才专班,分批次动员组织全市各类科研主体申报省级以上重点人才项目,入选国家科技创业领军人才2人、省“双创”团队2个,居苏北地区第一;入选国家海外人才项目2人、省“双创”人才3人,实现历史性突破。优化科技项目考核评价机制,赴苏州、深圳举办科技招商活动,新招引高科技项目超420项,科技招商评价体系获全省试点推广。高标准举办淮安创新创业大赛,对接“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和国家创新创业大赛,探索增设东南大学、上海交大、南京理工等3场高校专场赛,组织北京、武汉、深圳城市选拔赛,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的创新创业项目400项,落地转化项目20项,促成“揭榜挂帅”项目6项。2024年,开展科技金融赋能企业系列活动,定期召开全市科技金融工作座谈会,举办先进制造业科技金融直通车等10余场融资对接活动,为全市202家企业发放“苏科贷”9.99亿元,同比增长12%;为880家企业发放“淮科贷”36.85亿元,同比增长17.6%。

在人才引进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创新型企业在淮安落地生根,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面向未来,我们将继续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使二者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强劲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新征程上不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胡长青表示。

■融媒体记者 左文东,通 讯 员 朱华伟 王小青

◎招聘87人(事业编制)!2025年盱眙县

◎招聘96人(事业编制)!2025年金湖县

◎年薪25万!淮安市洪泽区云创传媒有限公司

◎预算170万!淮阴区渔沟中心卫生院食堂外

◎招聘30名!2025年金湖县公安局公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