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涟水县涟城街道“三百工程”路旁,林码村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一个瘦小的身影穿梭其中。她衣着朴素整洁,皮肤黝黑,运动鞋上沾满泥土,时而俯身查看农作物,时而与村民亲切交谈……她就是林码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甘益方。回村3年多来,她坚持党建引领,带领村“两委”积极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引导村民共同参与村务管理,激发乡村全面振兴活力。
党建引领 筑牢“能量磁场”
林码村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人均仅有1亩地,村民收入低,村集体更是一穷二白。2022年初,在县城从事服装生意多年的甘益方经不住党员、群众的再三请求,当上了这个穷得叮当响的村子的“掌舵人”。“农民富不富,关键看党支部,党支部强不强,关键是‘领头羊’”。甘益方深知,党支部在引领群众发展产业、提升治理水平等方面的重要性。然而,村“两委”成员年龄大、学历低、额数不足、缺乏带动群众增收本领等问题十分突出。为此,甘益方首先从党组织建设和党员管理抓起,创新推行“在村党员集中学、在外党员云课堂”双学联动机制,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工作做到“不漏一人、不落一课”,实现党员教育全覆盖。同时,依托党群服务中心主阵地,开展“红心向党”“健康伴你行”等特色活动,鼓励引导群众积极参与,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老党员禹长龙、林金生、林潍州等人积极支持甘益方的工作,协调解决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与困难,及时反馈群众对村“两委”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秸秆禁烧、道路建设、环境整治、土地流转等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不仅增强甘益方改变林码村贫穷落后现状的信心和勇气,也让群众从党员的实际行动中看到林码村发展的希望。
资源盘活 深挖“沉睡富矿”
让土地释放潜力是林码强村富民的必由之路。2023年,甘益方根据本村实际,积极探索强村富民新路子。针对青壮劳动力全部外出务工,土地无人耕种等实际问题,她多次组织召开村“两委”扩大会,讨论土地流转问题,挨家挨户做好协调工作。经过努力,目前全村已流转土地2000多亩,占耕地总面积近80%,用于发展浅水藕、西瓜、葡萄等产业,让土地“流”出活力,让群众“转”出收益。群众不但能得到每年每亩1000元左右的土地承包金,而且可以在“家门口”打工挣钱。
为摘掉集体经济“空壳村”帽子,2023年以来,甘益方组织党员干部通过全面清理“边角地”“锅底洼”“老宅基”等公共空间,重新核算土地管理费,盘活集体闲置资产,使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14.7万元。甘益方还大胆创新,改变西何组已流转的200亩土地经营方式,由村委会、种植专业户、村民代表三方合股经营,村集体占股60%、种植专业户占股33%、村民代表占股7%,年终除去生产成本,三方按股分红。2024年,她又带领村“两委”领办合作社和农业发展公司,同时积极向上争取950万元用于强村富民建设示范项目,投资570万元与涟投控股集团合作,在徐集收储点建设仓储3万吨的现代粮食仓库及附属设施,投入285万元在原村小旧址新建2000平方米的钢结构仓储基地。预计今年年底,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可达75万元。
服务升温 架起“连心桥梁”
林码村有一条2000多米长的中心路,是10多年前由各组村民自筹资金铺设的简易路,路面年久失修、损毁严重,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对此,甘益方多次召集党员干部讨论解决办法,最后决定采用党员干部、乡土名人和群众捐资,向上争取资金,村委会投资的方式,共筹集资金近20万元,完成了中心路更新改造工程。近两年,该村先后对4200米道路进行改造和拓宽,并架设170盏太阳能路灯,今年又在大巷组南北路东侧新建1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方便村民开展文体活动。
路好人心畅,渠清水更甜。今年以来,甘益方致力于和美乡村建设,实施基础设施改造、户厕进院入室等项目,修缮破损道路1500米、防渗渠1972米和存在安全隐患的桥涵3座,完成村道路灯安装工作,全面打造新林码。
■通讯员 赵天娇 刘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