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电视剧《北上》在央视一套正式收官,该剧在同时段全国卫视频道所有节目中收视率排名第一。剧集的最后,离家北上的年轻人陆续回到花街,他们看到新生活的希望,重新找回那份属于运河的记忆。
该剧在保留徐则臣所著小说《北上》精神内核的同时,以“运河命运三幕剧”重构叙事:繁荣期的船运鼎盛、衰落期的艰难转型、申遗后的文化新生。让我们跟随电视剧的叙事脉络,回顾作为徐则臣“文学故乡”的淮安,在悠悠运河的陪伴下,有着怎样的过往、蝶变和新生。
繁荣期的船运鼎盛
在电视剧《北上》的叙事中,运河的黄金时代被复刻为“花街六子”无忧无虑的童年。曾经的淮安,因“运”而兴、因“漕”而盛,有着同样的黄金时代。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修邗城,凿邗沟,引长江水一路向北,最终与淮河相会在末口。邗沟是大运河最早的河段,而末口就是今天的淮安。在此后的2500多年中,再没有第二个城市像淮安一样,始终作为连接长江、淮河和黄河的重要枢纽,从未间断。
漕水转谷,千年载运。自隋起,朝廷在淮安古城中心设漕运专署,宋设江淮转运使,东南六路之粟皆由淮入汴而至京师。明清时期,朝廷更是在淮安设立了国家管理漕运的最高机构——总督漕运公署,以督查、催促漕运事宜,主管南粮北调筹运工作。
当时的淮安有多繁盛?据《重修山阳县志》载:“凡湖广、江西、浙江、江南之粮船,衔尾而至山阳,经漕督盘查,以次出运河……故漕政通乎七省,而山阳实属咽喉要地也。”《续纂山阳县志》又载:“漕都居城,仓司屯卫,星罗棋布,俨然省会。”“夏秋之交,粮艘衔尾入境,皆停泊于城西运河。”皆是对淮安作为漕运枢纽的生动描述。
如今,走进位于古邗沟入淮处的古末口河下古镇、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清江大闸,以及明清两代统管全国漕运事务的漕运总督府遗址,均可透过时光的长河,窥见淮安“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的历史繁华。
衰落期的艰难转型
时代的浪潮比运河更湍急。在电视剧《北上》中,谢天成是花街水运的“扛把子”,他与邻居们买船跑运输,成为共同富裕的模范。但京沪高速开通导致船运萧条,谢天成一家面临传统生计与现代发展的冲突局面。
影视照进现实。随着黄河北徙、运河中断以及现代交通的兴起,运河及其两岸失去了中心枢纽地位,经济日趋衰落,繁荣喧嚣逐渐沉寂,开启艰难的时代转型。
清朝后期,农副产品皆绕海道而行,淮安的商业流通大受影响。据光绪《淮安府志》记载,淮安自海运后,“云帆转海,河运单微,贸易衰而物价滋”。漕运废止、海运兴起、铁路开通……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淮安“南船北马”的水陆交通枢纽地位日趋弱化。
交通兴,则百业兴,再现“运河之都”盛景,必先健全现代交通体系。时代转型可谓艰难重重,但淮安以笃定的意志、大刀阔斧的魄力推动交通事业发展,加快建设集米字型高铁网、全国公路运输枢纽、全国内河航运中心、国际航空货运枢纽等于一体的现代交通网络,全力打造“枢纽新城”,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与此同时,因“运”而兴的淮安,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建设“生态航道、景观航道、人文航道”目标,推进运河整治工程,持续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改善沿线人居环境,不断提升“水运淮安”的颜值和内涵,绘就“运河之都”的生态新画卷。
申遗后的文化新生
在电视剧《北上》中有一个隐蔽的呼应:夏凤华自考本科花了7年时间毕业,而大运河申遗花费的时间也恰是7年。
2014年6月22日,在联合国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该项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76年设立《世界遗产名录》以来,获得批准的体量最大的项目。大运河淮安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包含:遗产区2处(清口枢纽、总督漕运公署遗址),河道1段(淮扬运河淮安段)、遗产点5处(清口枢纽、双金闸、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总督漕运公署遗址)。
申遗后的运河,不仅是运输航道,更是淮安的“文化芯片”:运河畔,全国青少年思政教育核心基地、御码头运河文化美食休闲街区、花街迎来众多游客,淮安(中国)水工科技馆展露雏形;夜幕降临时,里运河文化长廊化身“千年运河的现代画卷”,清江大闸与清江浦楼灯火璀璨,非遗摊位与咖啡、文创摊位交织;2024淮安大运河城市非遗文化旅游节设置“运河传情 匠心筑梦”大运河城市非遗市集等8项主题活动,探索非遗进景区的新模式及文旅融合的新路径……淮安,这座“运河之都”,正以水脉激活文脉,让千年遗产持续赋能城市未来。
电视剧《北上》落下帷幕,关于运河的故事仍在书写。运河的水流了2500多年,不是因为它古老,而是因为它永远年轻。与运河相依相伴的淮安,也将继续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让悠悠运河见证我们的下一个明天。
■融媒体记者 杨 尚 蔡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