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打造“十五分钟健康圈”,让老百姓实现“小病不出村(社区)、大病不出镇(街)”,更好地解决百姓“好看病、看好病”民生“关键小事”,近年来,全市卫生健康系统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就医获得感。
资源联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好医生
“恢复得很好,要坚持合理用药和康复训练哦。”“您之前帮我做的手术,效果非常好,头痛、眩晕等症状都没有了,很感谢您!”……日前,在清江浦区和平镇卫生院的病房里,和平镇齐湖村村民张兰花通过视频连线,和市第二人民医院脑外科主任刘文广“面对面”无障碍交流术后恢复情况。和平镇卫生院负责人张建东介绍,以前像张兰花这样的重病患者只能申请转入上级医院治疗。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后,市级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好医生。
发挥同城医疗资源优势,不断推动“医联体”建设。清江浦区以深化“医联体”建设为载体,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为主要突破口,不断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百姓就医制度框架,构建更科学的分级诊疗格局,让市级三甲医院的优势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通过高效合作,让市区和基层医疗资源联动,实现优势互补。精准帮扶,不断增强基层医疗机构的“造血功能”。靶向服务,让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健康福利”。目前,我市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和扩容下沉,仅清江浦区的基层医疗机构与市级医疗机构共建立消化内科、内分泌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等17个专科联盟,让群众就医更便利、诊疗体验更舒心。2024年,全市以群众需求为落脚点,统筹全市基层卫生资源布局,持续推动二、三级医疗资源下沉,107名医生长期坐诊基层,让全市医疗资源“联体”更“联心”,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实惠、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部门融通,为百姓“医康养残”兜底
“这家养老院很好!离得近,很方便,吃饭也‘呱呱叫’(非常好)!”近日,记者在岔河镇养老院采访时,94岁的老人邵唐氏激动地说。
邵唐氏是洪泽区岔河镇当地村民。八年前,在家半夜突发脑梗的她被送到岔河镇中心卫生院住院治疗。康复后,她选择留在岔河镇中心卫生院托管的岔河镇养老院,该养老院医疗、生活、康复等方面的条件让她的家人很放心。后来,邵唐氏又两次突发脑梗,均被24小时值班的医护人员及时挽救了生命。如今,笑容满面、精神矍铄的邵唐氏成了该养老院年纪最大的老人。
在岔河镇,和邵唐氏一样的68名老人和20名残疾人能放心托养,得益于岔河镇中心卫生院积极探索“医康养残”融合发展的路子。面对基层乡镇卫生院运营状况总体日趋艰难及农村老龄化严重、残疾人托养缺位、专业医疗和康复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岔河镇中心卫生院在院长吴秀智的带领下,在全区率先打破与卫健、民政、残联等部门的壁垒,实现协同作战。同时,构建院内医务人员“一岗多能”职业拓展模式,有效激活人员价值。最终,该院通过“三统”路径实现困境破局。资源要素统筹,激活闲置资源,利用空置病房床位转型托养床位,启动养老院运营,整合敬老院、残托中心,形成“一院三区”,医疗与养老、敬老“一墙互通”;医疗服务统领,充分发挥医疗服务对养老、助残的核心支撑与统领作用,有效集聚、串联“医康养残”服务;经费统管,该院对所有经费统一管理,开源节流、互补多赢,“输血”“造血”“补血”兼顾,形成“以医促养,以养助医”的良性发展格局,增强基层医疗机构的活力和服务能力,减轻政府负担、机构压力、家庭负担。目前,“医康养残”基层医疗服务“岔河样板”,被我市部分医疗机构学习借鉴。
医防融合,护航百姓幸福生活
“这些医生暴雨天还给我送药,手把手教我用手机挂号,连菜肴搭配都替我操心,真是贴心!”淮阴区王家营街道双河社区老人杨坤,逢人就夸自己的签约家庭医生。63岁的杨坤长期独居,患高血压、类风湿病多年,自从与王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防融合”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以来,家庭医生每季度上门为他量血压、测血糖,为他进行精准健康饮食、用药指导,手把手教他使用就医智能设备。有了家庭医生的“监督”,杨坤的血压血糖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如今在淮阴区,和杨坤一样签约家庭医生的人越来越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全区全覆盖,全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161个、家庭医生1254名共签约10.53万户41.59万人。从“疾病为主”向“健康为主”转变,淮阴区创新构建“医防融合”新模式,建立以市第五人民医院为临床诊疗技术支撑、以区疾控中心为健康管理技术支撑、以基层医疗机构为网底,构建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深度协同的一体化服务模式。培养“医防融合”复合型人才,打造“能防、善治、可应急”的复合型医师队伍,强化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慢性病规范管理和全程督导,把预防融入临床诊治全过程。推进慢病精细化管理,组建慢病专科联盟,提高专病专科诊治能力和水平,不断满足百姓日常健康管理及多元就医需求。
为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护航基层群众健康幸福生活,2024年我市全面启动基层慢病筛防中心建设,全年47272名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完成慢病初筛。全市904个家庭医生团队走村入户,为失能老人及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全市县级职业病防治院全部建成,完成市县两级职业病防治院建设,为劳动者职业健康保驾护航。
■融媒体记者 秦艳艳,通 讯 员 白凤贺 朱 淼 张 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