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天天有人上门陪我拉家常,比亲闺女还贴心!”涟水县保滩街道周集村83岁的曹大爷逢人便夸村里的互助养老服务队。这个由60余名村民组成的“银发互助团”,通过“村规民约”积分制,让农村养老从“政府独唱”变成“社会合唱”,成功打造互助养老的“周集样本”。近年来,周集村创新实施“三心”工程,破解农村养老困局。
党建引领“凝心”,织密养老服务责任网
周集村党支部将养老服务纳入“书记项目”,建立“村‘两委’+网格长+志愿者”三级联动机制。村党总支书记周林会带头服务3户独居老人,每周至少上门走访2次。在他的带动下,17名党员主动认领“亲情护理员”岗位,与28户困难老人结对帮扶。村会计周蒙蒙还担任“文化管家”,坚持老人过生日必访、生病住院必访、家庭变故必访“三必访”。
为确保服务精准化,周集村绘制“养老服务热力图”,用不同颜色标注独居、失能、空巢等6类老人分布情况。网格员周一鹏每天带着“民情日志”巡查,发现周介宇老人连续两天没倒垃圾,立即上门排查,发现老人发烧,及时将其送医。这种“网格发现、支部响应、党员报到”的工作机制,让养老服务从“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
邻里互助“暖心”,打造养老服务朋友圈
“多亏了她,平时没少麻烦人家。”独居老人姜志路生活孤苦,村民王国英常年关照她,和她拉家常、帮她做家务,令姜志路感动不已。得知王国英的善举,村里将她推荐为“季度好人”。
养老,靠党员引领,更靠村民互助。如何激发村民的能动性?积分制成为关键。周集村推出的互助积分表,包括每日探视、农活帮扶、清洁打扫等13项,村民的善举均在上面登记,形成积分。积分既可让村民获得物质奖励,也可成为荣誉的评价依据,极大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这种“今天我帮你,明天他帮我”的循环模式,让志愿服务从“单向付出”变为“双向受益”。
文化滋养“润心”,搭建精神生活新舞台
每周六下午,周集文化广场上,由村里组建的“夕阳红艺术团”编排的《夸夸咱们互助队》《老来乐》等12个节目轮番上演,吸引众多村民驻足观看。周集村养老互助睦邻点同样热闹非凡,听评书、打台球、踩单车、打乒乓球……丰富多样的休闲娱乐项目,让老人流连忘返。
老有所乐更要老有所学。为满足老人多元化需求,周集村开设“银龄课堂”,推出智能手机培训、养生保健等课程。通过学习,80岁的喻大爷学会用手机视频通话。“现在我用手机和孙子视频聊天,比以前方便多了。”老人逢人便展示自己的新本领。
目前,周集村互助养老模式已辐射带动周边多个行政村,这种“党建引领、邻里互助、文化浸润”的新型养老模式,不仅让老年人收获稳稳的幸福,还探索出一条低成本、可持续的农村养老新路径。
■融媒体记者 刘 华 王 舒,通 讯 员 王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