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日报讯:近年来,施河镇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以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矛盾纠纷实质化解,强化部门联合、党建融合、资源整合,成立“残疾人爱心调解室”,提升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多元集成夯实阵地。该镇全面落实各项惠残政策,创新矛盾调解举措,加大服务力度,推出“1+1+N”部门联动模式,即通过综治、残联牵头,整合公安、信访、司法等部门,成立镇级“残疾人爱心调解室”,开展助残矛盾调解工作,扩大全镇矛盾调解工作覆盖面,形成以“残疾人爱心调解室”为主阵地、以多个平台为支撑的助残矛盾调解架构,为残疾人提供心理疏导、矛盾调解、法律援助、生活帮扶的公益性服务场所。其核心目标是帮助残疾人解决生活、家庭、社会交往中遇到的困难,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
靶向发力优化机制。该镇以构建“点对点”线下多元化解机制为抓手,通过心理疏导、情感支持和法律援助等方式,精准关注残疾人领域可能存在的矛盾纠纷,为残疾人及其家属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缓解因身体障碍、生活压力、社会歧视带来的心理困扰。通过倾听、共情和专业辅导,帮助残疾人保持积极心态,进一步筑牢防范社会矛盾风险屏障。大力实施“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加强多元联动,汇聚各方力量,同题共答、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把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助残矛盾调解工作,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落实见效。
整合资源壮大队伍。该镇建立镇、村两级调委会,充实调解员队伍,构建综治网格,培育“法律明白人”。利用全镇28个村居77支综治网格队伍,把残疾人维权解纷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为化解基层涉残矛盾纠纷提供坚强支撑。提供“订单式”法援服务,对于参与纠纷调解有困难的残疾人,实行即上门受理、上门调解、上门回访“三上门”。通过法律援助和“残疾人爱心调解室”服务功能融合,将调解组织、行业协会引入多元解纷平台,依靠专业力量开展诉前联调。
■通讯员 郭洲权 施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