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淮安区车桥镇的万亩芡实基地,鲜芡实超低温锁鲜速冻生产线正高速运转,一颗颗晶莹的“水中人参”经过自动化分拣,即将发往全国。
在这个年销售7000万元的现代农业企业背后,站着一位戴着草帽的“95后”青年——创兴德(淮安)农业有限公司创始人陈杰。从传统种植到全产业链布局,他用科技创新为芡实产业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破局:机械化叩开产业大门
2019年,刚走出大学校门的陈杰面临抉择:留在城市还是返乡务农?看着父亲布满老茧的双手和凌晨三点亮起的加工棚灯光,他毅然选择后者。“当时,全镇芡实种植面积仅3000亩,初加工全靠手工,效率低、成本高。”陈杰回忆道。
转机出现在2020年。在农业农村部门的支持下,陈杰联合科研院所攻克去皮脱壳机械化技术,他研发的自动化设备提升效率300%,带动苏芡种植面积激增至全国的70%以上。此后三年,他带领团队制定首个芡实种植技术规程,引进苏芡20号、苏芡21号新品种,将亩产量提升至100公斤,亩净利润突破2000元。2024年,国内首条鲜芡实超低温锁鲜速冻生产线投产,年加工能力达100万公斤,彻底解决了鲜芡实保鲜难题。
创新:科技赋能全链升级
日前,走进创兴德公司加工车间,特殊低频极化电场保鲜设备、带状开沟移植机等创新成果随处可见。陈杰的“科技账本”记录着一系列技术突破:用初加工尾水灌溉稻田,发展“芡实+大米”生态循环模式;利用加工废料制成有机肥和育苗基质;开发芡实软糕、芡实酒等深加工产品,与江南大学合作攻克延时返生技术难关……
品牌化战略同步推进。“车桥芡实”完成多项商标注册,“淮安芡实”地理标志成功申报,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双认证让产品身价倍增;与盒马鲜生、东方甄选等平台合作,产品走进全国商超,2023年销售额突破7000万元;投资1.2亿元建设的冷链物流中心,将打造从田头到餐桌的数字化供应链。
富民:着力培养职业农民
近日,在创兴德公司的标准化种植基地,12名持证上岗的本地生产管理员正指导农户移栽芡苗。“我们要让务农成为体面的职业。”陈杰推行的“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模式,为2600户农民提供种、收、储、销全链条服务。“90后”团队负责的电商部,通过直播带货让芡实价格翻番,带动户均年增收1.8万元。
面向未来,作为淮安市“533英才”培养对象,陈杰目标明确:五年内突破智能种植技术,构建职业农民认证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乡村振兴需要更多‘新农人’,我们要证明:土地能长出黄金,田野值得用青春之犁耕耘。”站在连片芡实田边,陈杰的眼镜片上折射出粼粼波光。
■融媒体记者 金海洋,通 讯 员 袁海明 王炳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