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打官司就不打官司,在网上就能实现讼前调解。日前,“无讼淮安”在线多元调解平台正式上线,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解决民事矛盾纠纷,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近年来,像这样的“以智力补人力、向科技要警力”的创新之举,在我市政法系统越来越多。比如,“两校一园”风险评估预测系统,实现了对校园风险的早预警、早防范;“幸福河下”APP,实现了各种智能管理服务。
预防超前化、打击精准化、服务便民化,是淮安智慧政法建设的方向。近年来,淮安紧紧抓住信息化发展机遇,把科技化、智能化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战略之举,智慧政法建设有效实现了对城市运行的超强感知、公共资源的高效配置、异常情形的预测预警和突发事件的快速干预,对加快市域治理现代化进程、推动平安法治淮安建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据大融合、群众更安全
今年3月19日,淮安区“两校一园”风险评估预测系统推算结果显示,华某等人危险指数偏高。经研判发现,华某等人有寻衅滋事前科,且当日15时至21时左右频繁出现在某学校周边。淮安区警方立即行动。经查,华某等人敲诈学生共计538元。系统的及时提示有效遏制了可能对学生带来的更大人身与财产损害。这是依托淮安市公安局数模空间,搭建的“两校一园”风险评估预测系统发挥效应的直接体现。该系统通过人脸识别等技术,利用模式识别、关联规则等方法,确定对涉及校园安全的危险人员或犯罪嫌疑人,提前预警、即时处置,为学生构建安全立体的防护网。
2017年,我市启动市级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建设,海量数据的高度融合,打破了部门、地区间数据壁垒,推动“死数字”向“活数据”转变。依托借助数据平台,各地各部门根据工作实际需要,构建不同数据模块,衍生推出合成作战指挥中心、维稳指挥平台、智慧安防小区、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等多个子项目,将信息采集触角延伸到公共安全各领域,实现数据资源跨界融合、相互碰撞、深度挖掘、分色预警,切实提高预防预测能力和精准处置水平,一些违规违法行为还未发生,蛛丝马迹就已被精准捕捉,最大限度降低了违法犯罪行为发生概率。大数据的深度应用,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安全感,2019年上半年全市公共安全感达98.12%,指标连续4年持续攀升。
功能强聚合、工作更规范
市公安局洪泽分局自主研发江苏省首个“警银通”涉案财物管理平台,实现涉案资金精细化、信息化管理,还实现公检法涉案物品“一键式”移交、“一体化”管理,有力推动了执法规范化建设。
“警银通”的创新实践不是个例。近年来,市政法系统立足工作实际,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办案质效的成功做法还有很多。市法院案件繁简分流自动识别系统获评“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优秀创新案例”;市检察院“一站式”检察服务中心、市司法局智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全部投入实战,执法司法规范化水平逐年提升。
政法协同办案系统则是在各部门实战应用基础上的全面升级。通过建立流转引擎平台,将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4个部门通过政法专网进行交互,并对交互过程中的流转记录、案件信息、文书和卷宗等数据进行存储,通过对数据的深度分析和挖掘,实现对流转情况和案件信息的统计,以及案件及其他相关信息的查询。通过网上协同办案系统进行案件流转,实现“一次录入多方使用、一方录入多方利用”的效果,切实提升办案效率、降低执法成本、规范执法行为,有利于加强法律监督,让司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截至目前,全市共流转案件3000余件,往来文书2万余份。
力量再整合、服务更高效
高丽是洪泽区高良涧街道纺机厂宿舍一名网格员。她“一日双巡”、风雨无阻对网格内所有场所、房屋、人员等基础信息进行精准采集,对网格内房屋出租、重点人群、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情况了如指掌,被社区干部称为“活档案”。如今高丽巡查不仅靠“脚力”,也靠“智力”。巡查路上,高丽可以通过社区网格化管理手机APP向高良涧街道网格化治理信息化系统反映问题、登记信息。
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在基层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借助网格化管理APP,治理单位的陆续加入、社会成员的不断涌入,让社会治理的力量在网格不断凝聚,“网格+警格”“党建网格+社会治理网格”等社会治理效能不断彰显。洪泽区高良涧街道“六单闭合”,即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接单、核单、派单、办单、交单、评单6个环节,实现第一时间响应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处置问题隐患、第一时间交由群众评判,极大提高了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淮安区“幸福河下”APP,让数据“网上跑”代替群众“来回跑”,实现“办事最多跑一次”改革目标,塑造了“服务型街道”新形象;纵贯市县乡村、横贯政法部门的“四频一网”,实现指挥调度、治安巡查、矛盾调解的扁平化和可视化,成为新时代的“千里眼”“顺风耳”,打通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最后一米”。
■ 融媒体记者 李 蓉 通讯员 王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