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日报讯:离徐宿淮盐铁路、连淮扬镇铁路连淮段通车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日前,记者来到淮安高铁东站建设工地现场,这里已完成站房主体结构施工和站台建设,全面进入内部装修阶段,正为年底前投入运营作最后冲刺。
近年来,我市大力践行“有为交通、科学交通、精致交通、和谐交通”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强保障。
综合交通网络日益完善
我市加大交通建设力度,初步形成“公、铁、水、空、管”统筹发展、有效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基本确立。全市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里程达到824公里,一级公路里程达到632公里,实现县与县之间通一级公路,县与乡之间二级以上公路全覆盖;6条高速公路贯穿境内,高速公路里程达403公里,县域全部实现高速公路通达,在苏北率先建成长90公里、辐射6个方向的城市高速公路环;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3万公里,公路网人口密度位居全省第一。连淮扬镇连淮段、徐宿淮盐两条高铁年底实现通车,宁淮铁路先导段9月20日开工建设,基本确立区域重要高铁枢纽地位。全市共有航道1483公里,其中干线航道231公里,位居全省第二;千吨级以上泊位达到134个,全市港口吞吐能力超过1.1亿吨,500万吨级以上吞吐能力的码头有4个。淮安机场二期扩建工程2018年建成投入运行,跑道由2400米增加至2800米,新增客货机位13个,飞行区等级由4C级升为4D级,今年通航城市达到36个,开通了至西安的首条货运航线。建成以市区淮海路上水门桥、盐河桥、古淮河桥、运河大桥为代表的一批重要城市桥梁。组织实施总长45.619公里、总投资152亿元的市区内环高架建设,年底建成后将有效缓解城市核心区交通压力。
交通运输经济蓬勃发展
综合交通枢纽网络体系日趋完善,形成公路运输枢纽巩固提升、内河水运枢纽通江达海、航空货运枢纽加速构建的良好态势,有效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市客货运量各项指标持续保持增长态势。2017年、2018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均为全省内河第一。在苏北运河开通11条内外贸航线,2018年内河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0.2万标箱,
占全省内河的60%。开通淮安至宁波海铁联运班列,为淮安及周边地区外贸业务架起连通海港的便捷通道。京杭运河两淮段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内河航道之一,淮安船闸年船舶通过量达到3亿吨。淮安机场年旅客吞吐量151.6万人次、货邮吞吐量6286吨,成为支线机场发展的样板。
民生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全面完成市区公交体制改革,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实施,市区投放新能源公交车1500辆,公交出行分担率(不含步行)达到31.5%,万人拥有公交车台数达到18.1。在2018年全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效百姓满意度调查报告中,我市基本公共交通体系得分最高,百姓满意度全省第一。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十三五”累计建设农村公路1881公里、桥梁359座,全市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提升至97.09%,农村公路建设质量、进度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城乡客运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市区至涟水、洪泽客运班线实现公交化运营,金湖县、洪泽区开通全域公交,全市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到100%,提前两年实现镇村公交全覆盖。
行业治理能力有效增强
大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全省第二个全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城市、苏北唯一全国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区域性试点城市。出台全省首个港口岸线管理的地方政府规章,强力推进非法码头整治,累计拆除非法码头117座,取缔非法浮吊船作业点163处,规范发证码头28座,整治力度全省领先。今年以来,全市超限超载违法车辆查处数位居全省第二,公路超限率控制在0.96%,远远低于省定指标。全市交通运输安全形势保持稳定,连续多年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持续多年双下降。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海事“1+N”执法模式改革在全省推广。在全省率先建成内河水上交通安全综合监管平台,建设感知公路、路网监测、水上ETC、公交智能调度系统、掌上公交等智慧交通,有效提升了交通运行监测能力。
■融媒体记者 杨丹丹